5A景區-江西省廬山風景名勝區

5A景區-江西省廬山風景名勝區

江西省廬山風景名勝區

 

官方網站:www.china-lushan.com

廬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同時還是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文明旅遊風景區、世界名山大會的發起者。廬山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脈,是中國自古以來重要的遊覽目的地。

廬山位於長江的南岸,鄱陽湖平原的北部,鄱陽湖西北岸,以「雄」、「奇」、「險」、「秀」聞名[2],被稱為「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的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公尺。瀑布飛流直下,雲霧變幻無常,景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夏季氣溫比山下低10攝氏度左右,為中國知名避暑勝地之一。

廬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認為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自東晉以來,中國歷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過重要的歷史印跡,歌詠廬山的詩歌辭賦有4000多首。對廬山產生較大影響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馬遷、陶淵明、王羲之、慧遠等;唐宋時期的白居易、李白、蘇東坡、朱熹等;近現代的政治人物蔣介石、毛澤東等。

廬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非常大,堪稱中國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曾在此大興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築,形成了今日牯嶺鎮的雛形。北伐戰爭結束後,這裡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夏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上山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商討共同抗日事宜。1937年7月,蔣介石發表對日宣戰的廬山談話,中國開始全面抗戰。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曾三次在此主持大會,即著名的「廬山會議」。


在名山中的地位

1.“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西元817年, 偉大的詩人白居易評價了廬山的自然美的價值。他把廬山放在了中國名山中的第一位。他說:“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千年來,這句名言成為中國人對廬山眾口皆碑的評論。

廬山奇秀,突出表現在險峰、幽谷、瀑布、雲霧等類型的景觀之中。

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山崖險峻、峰巒奇拔,長江如帶,鄱湖如鏡而險峰之奇,首推五老峰。它為五個斷層崖高峰並列,聳立在鄱陽湖之濱,危崖千仞,蒼松如虯,如同五位氣宇軒昂的巨人,巍然俯視天下。五老峰險崖之前,還有一排“五小峰”,如旗幡,如荀柱,如金印,如吼獅,如船首,各顯奇態。所以,李白曾讚頌五老峰險峰群“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廬山地貌的顯著特徵是“外險內秀”。康王谷、錦繡谷、東谷、西谷、蓮花穀、棲賢穀等,構成了廬山幽深秀麗的美景,形成了“萬頃松濤”、“亂雲—飛渡”等奇異景致。春季“霧飄花香”,冬季則“玉樹瓊花”,風光誘人。

廬山瀑布眾多,氣勢磅礴。廬山瀑布之奇,使李白寫下了千古絕唱《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從古到今,是中國人以及世界上所有的華人都熟知的。

廬山雲霧之奇,久享盛名。含鄱口的“霧鳴天籟”、小天池的“瀑布雲”、大天池的“夢幻雲海”、獅子崖的“佛光”等奇特景象,更是令人如癡如醉。

宋代大文豪蘇軾為廬山的美驚歎不已。“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盛讚,千年來已成為中國人的共識,並已成為世界華人的慣用成語。廬山的美妙難識的境界,也隨著這句話,而更使人們嚮往。所以,世界著名的中國畫家張大千的絕筆傑作是《廬山圖》,世界著名的中國畫家劉海粟的絕筆書法是“廬山”這兩個字。

2.廬山是中國名山中,最早以文化群體的傑出創造,載入中國歷史的

中國田園詩的開創者、大思想家陶淵明,是廬山人。西元418年,他在廬山寫的《桃花源記並詩》,構建的理想王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瑰麗篇章。

中國化的佛教思想的開創者慧遠,中國道教第一部大型典籍的創始人陸修靜,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謝靈運,中國第一個山水畫家顧愷之,中國第一個山水畫理論家宗炳,有“書聖”之稱的書法家王羲之,都在廬山進行了學術研究或藝術創作。

晉代,這些中國第一流的文化名人,使廬山的自然美帶著別具特色的社會性和藝術性,而屹立於中國名山之前列。

3.廬山歷代發生的重大的文化演變、政治事件,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古代至近代,廬山曾經有三個時期體現了中國歷史的走向。著名學者胡適1928年指出: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晉代,中國佛教領袖慧遠在廬山活動了三十六年。他和門徒創建了東林寺等十餘座寺廟。使廬山成為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慧遠創建的“淨土”學說,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淨土宗”的思想來源。

竺道生,弘揚了佛教的《涅槃經》,開創了“頓悟成佛說”。廬山又成為聞名中外的南方涅槃學的中心。

西元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自此,“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

自1895年起,廬山有英、俄、美、法等二十余國建造的別墅群,廬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勝地。同時,廬山出現了大量的外國教堂、銀行、商店、學校、醫院,以及市政議會等,廬山成為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腹地的獨特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7年夏,周恩來兩度上廬山,與蔣介石談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之一的中國戰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有關抗日戰爭的重要談話。

1959年7至8月,1961年8至9月,1970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了對十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大影響的三次會議。

1959、1961年,毛澤東寫了《登廬山》等兩首專為讚頌廬山的雄偉秀麗和歷史文化的壯麗詩篇。

廬山和中國歷史,特別是現代歷史緊密相連。它與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為世界矚目。

 

 


豐富的文化遺產

廬山的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獨具特色。體現著中國歷史發展的許多重要方面。

1.獨特的“廬山文化”

廬山從古到今,幾度成為輻射地域廣大的文化中心,或歷史的特定的象徵,形成了獨特的“廬山文化”。

(1)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

謝靈運是中國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作家,熱情謳歌廬山的自然美是其詩歌的重要特色。他和陶淵明、慧遠等對中國山水詩的發展起了開創性作用。

自晉代以來,約有一千五百名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留下了四千餘首歌頌廬山的自然美景的詩歌。其中許多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中的名作。

(2)繁榮的宗教文化

廬山最早的道教建築真人壇,廬山最早的佛寺歸宗寺均建於西元四世紀中葉。佛、道兩教都把廬山作為他們開創宗教思想、弘揚教義的重要地區。

唐代廬山是禪宗的重要佛場,並有淨士宗,律宗、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等六個佛教派別。

唐玄宗西元371年敕建道教“九天使者廟”。它在北宋改稱為“廬山太平宮”。宋朝有八代皇帝均在廬山太平宮設“宮觀使”、“提舉”等官位。許多丞相都在太平宮任過職。先後任官達一百一十四人。

明王朝對廬山佛寺尊崇倍至,曾敕建了多處寺廟,佛教十分興旺。

由於廬山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的重要地位,1924年,世界佛教大會在廬山召開。

近代以後,廬山又出現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眾多教會、教堂。

(3)教育和“理學”的聖地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首。朱熹在這裡提出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是光輝的一頁,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由於朱熹的宣導,白鹿洞書院還是儒學主流——“理學”的聖地。“理學”影響了宋代以來七百年的中國歷史。它在中國哲學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陸九淵、胡居仁、王守仁等歷代著名的理學家,也在這裡培養了大批的人材。例如,西元1498年,來白鹿洞書院深造的就有五百餘人。

(4)傑出的科技文化

廬山的科技文化,在中國科技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廬山溫泉,是中國最早的醫療溫泉之一。

西林寺,是中國寺廟中較早的密簷磚塔。

太平宮的旋璣玉衡,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觀測儀器。

觀音橋,以105塊石條凹凸相楔,結構奇特,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鄱陽湖紫陽堤,是中國湖泊的最大、最早的港口石堤。

李四光的廬山第四紀冰川學說震動了世界地質學界。

1934年,胡先驌等科學家創建了中國第一個供科學研究的廬山植物園。現與世界上80個國家270個單位建立了種子交換等方面的關係。

(5)歷代帝王的文化建樹

秦至清代,有三十余位皇帝對廬山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建樹。其中登臨廬山的有:秦始皇、漢武帝、晉安帝、梁元帝、南唐中主李憬。

歷代皇帝視廬山為皇權象徵。南唐朝廷建“廬山國學”,唐玄宗建“九天使者廟”,明太祖封廬山為“廬嶽”,並為此建造了禦碑亭,明神宗建造了賜經亭,康熙帝賜名秀峰寺。

這些帝王以各種方式弘揚了廬山的儒、佛、道文化。有些帝王還以自己的文學藝術作品歌頌廬山;明成祖還詔令禁山,保護廬山的自然環境。

2.一千六百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在中國的名山巾,最早有中外學者共同從事學術活動的是廬山。

西元391年,尼伯爾禪師伽提婆,西元410年,印度禪師佛陀羅跋羅,均受慧遠法師之請,來到廬山翻譯佛經。慧遠為這些佛經譯本作序。西元414年,尼伯爾禪師佛陀耶舍,來廬山主持歸宗寺。

西元519年,慧皎著《高僧傳》說:“外國眾僧,鹹稱漢地有大乘道土,每至燒香禮拜,輒東向稽首,獻心廬嶽。”慧遠的“淨土”學說和竺道生的“頓悟”學說由廬山發源,是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之一,並且影響了中國和東方的文學藝術的發展。

唐代著名法師鑒真把慧遠的淨土學說帶到了日本。現在日本佛教淨土宗,仍把廬山東林寺視為“祖庭”。

1595至1598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在江西期間,曾多次到廬山白鹿洞書院講學。他介紹的天文、地理、數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很受書院師生的歡迎。

1804年,英國公使館參贊巴羅(Barrow Sir John)著的英文《中國遊記》中詳細介紹了廬山的風光、植物、文化。

外國人中第一個向世界介紹廬山地方誌的是:英國基督教“大英聖公會”駐華負責人偉烈亞力(Wyile Alexader)。他于1867年著的英文《中國文獻記略》中,著重記敘了宋代陳舜俞的《廬山記》。

近代,廬山別開生面,有二十余國基督教教會三十餘個,還有佛教、伊斯蘭教、道教等。東西方宗教的教派總共近四十個。1922年,廬山有以傳教士為主的外國人2497名,國籍近二十個。1933年9月在華外國傳教會曾在廬山召開大會。

美國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Buck Pear),自少年至中年,常上廬山,獲取文學藝術的營養。其父還葬于廬山。

1934年,李四光等和英、德、法、瑞典地質學家在廬山召開廠關於廬山第四紀冰川問題的科學討淪會。

 


廬山的美景介紹

1.廬山風光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境界

到最美的大自然中去,讓精神無往不至,超脫自我,這是中國古典美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廬山屹立在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交匯處,與大江、大湖,渾然一體,博大雄偉,首先就給人一種高大、曠達的崇高美感。

廬山有著以長江、鄱湖、險峰、幽谷、奇石、奇松、古樹、山上湖泊等,組合成的多層次的博大峻秀的空間自然美。廬山獨峙于大江大潮廣袤平原,遠眺氣勢磅礴,高峻蒼古,登臨則放眼寥廊,天水一色,誠如古人在五老峰頂的摩崖石刻所概括的:“目無障礙”。廬山,把非凡的開闊美與高峻美組合在一起,把神奇的險峻美與幽柔美組合在一起,在中國眾多名山中獨具一格。

廬山有著四季美、朝夕美、月色美、朦朧美等為形態的色彩變幻的時間自然美。

廬山有著瀑布美、雲海美、瀑布雲美、煙雨美、飛雪美、風朔霧淞美、候鳥珍禽美等為具象的意境抒情的運動自然美。

廬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集中了眾多類型的典型的自然景觀,形成了以“雄、奇、險、秀”為主要特徵的無限美景,是中華民族美學理想的載體。因此,廬山在古代就被公認為是人們修養道德與精神得到藝術性的自由解放的“神山”,“往來盡仙靈”。中國歷代重要的文化名人,幾乎沒有不來廬山的,其原因就在於此。

2廬山有著中國山水美學發展的清晰足跡

(1)中國的山水美學,與物質、社會功利逐漸分開,逐漸認識到主客體在審美關係上的特殊性,這是在魏晉南北朝完成的。而明確地從理論上提出欣賞自然美純粹是為了滿足精神上的愉快和自由解放的,是中國第一個山水畫理論家宗炳。宗炳在廬山活動了十五年。廬山是個巨大的美的綜合體,它的各個景區或以陽剛,或以陰柔出奇制勝,風格各異,和諧共存,催人振奮。宗炳長年陶醉在廬山壯麗多姿的美景之中。他認識到,欣賞自然美,“萬趣融其神思”,“暢神而已”。

宗炳的“暢神”說,在中國山水美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2)李白歌詠廬山的詩歌,突出體現了唐代美學思想的深刻轉變:由注重對客體的形象的把握,轉向對客體的想像的昇華。

他的《望廬山瀑布》,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把人們對非人化的自然美和經過人美化的自然美的現實體驗,上升到通過賞景者的想像,重新構建的“第三態自然”美的嶄新階段。這首詩在中國山水美學史上,是劃時代的建樹。

(3)宋元時代,廬山成為獲得“韻、趣、意境”等最高審美理想的勝地。

蘇軾以“觀身臥雲嶺”(超脫于物,靜觀內省)的獨具個性的審美觀,寫出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極富哲理、意境深邃的千古名詩。

神功巧構了廬山變化萬千的美景。因此,廬山的朦朧美景舉世聞名。千年來,“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名詩,在人們心目中,已經衍化成了對廬山朦朧美的最富情趣、最為概括的評價。

(4)明至清,廬山的各類藝術作品也表現了繼承前人美學思想,探求新興的美學形式的特徵。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廬山遊記,透出了他以童心來感受廬山的美的情趣,表達了他的歸返自然的理想美。清代供奉在廬山棲賢寺的120幅《五百羅漢圖》,是中國第一次以巨幅繪畫形式表現的五百羅漢。

3.廬山是以藝術美深化自然美的典型

廬山歷代的藝術作品、建築藝術深化了自然美的內涵,使自然美更富於感染力。

廬山歷來為畫家所鍾情。晉代顧愷之,唐代吳道子,五代荊浩,末代李公麟、李龍眠、玉澗,明代沈周、唐寅、周臣、王思任、晃補之,清代石濤、戴本孝、許從龍,現代徐悲鴻、黃秋園;這些中國著名畫家,都曾為廬山創作了不朽的繪畫。他們的傑作所體現的不凡的審美觀,深刻地啟發了人們對廬山自然美的理解。

廬山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把文化、詩歌、書法、鐫刻溶於一爐,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欣賞自然美的優雅和高超情趣。摩崖石刻、碑刻和名峰、名瀑、名泉、雲霧、古樹、奇松、奇石等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又構成了極富廬山特色的審美情趣。

漢陽峰石刻“峰從何處飛來,歷歷漢陽,正是斷魂迷夢雨”,五老峰石刻“去天尺五”,訪仙路的“天在山中”等都極其生動地表現了廬山的雄偉美、崇高美。

廬山有著多類型的景觀的神奇組合,空間序列對比強烈。在三峽澗仰望,五老峰、含鄱嶺、九奇峰,如海浪鋪天蓋地而來。大峽谷恰似排浪的穀底,此處石刻“山浪”、“迥瀾”、“萬流歸一”等,便有著強烈的美感效應。

古人不僅善於把握廬山的大氣魄的整體美,也非常注重對廬山美的局部以及細節的欣賞。例如:在一塊常有雲霧相伴的石頭上刻了“片雲”,在淺淺的清泉流過的岩石上刻了“枕流”,在佈滿了奇形野趣的石頭的溪流旁刻了“風泉雲壑”,都畫龍點晴地闡發了人對自然的深刻體驗和豐富想像。

廬山的古建築在選擇建造位址上,表達了大膽依託大自然的雄偉氣勢或幽深意境,富有創造性地與大自然和諧的空間美感意識。

東林寺、西林寺、海會寺、建於山麓,背靠或面朝大山、險峰,欲從山的高峻吸取精神力量。大天池、禦碑亭、小天池寺建於峰頂,像大山一樣高聳入雲,外國傳教士在此也有“接近神域”的共鳴。棲賢寺、賜經亭、黃龍寺建於深谷,仰觀群山,把建築融化在大山環抱的詩情畫意之中。

廬山歷代的寺、觀、亭、閣、橋、塔、樓、台、坊、廊等,也以各具風格的造型美,裝點深化了大自然的無限美景。

4.廬山有著中外美學思想的和諧融匯

近代牯嶺別墅區及其規劃所體現的西方美學觀念,以及它與中國傳統美學的結合,改變了廬山文化發展的一脈相承的單純性,使廬山的美學長河裡,出現了別具一格的魅力。

廬山東谷近代別墅區至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有美、英、德、瑞典、義大利、法、葡萄牙、芬蘭、加拿大、日、澳大利亞、挪威、奧地利、瑞士、捷克、丹麥、愛爾蘭、俄國、荷蘭、中國等20個國籍業主建造的別墅六百餘棟。廬山還保留有1905年英、美專家編制的《牯嶺規劃圖》(P1an Estate of Kuling 1905)。該規劃規定別墅的占地面積一般在庭院面積的15%左右。別墅的體量小,隱蔽於綠樹之中,不與大自然喧賓奪主,體現了英國傳教士李德立1886年第一次上廬山時的感受:“隱遁之風”。該規劃吸收了英國近代的園林思想,尤其是運用了十九世紀美國傑出的風景建築師歐姆斯特德(F.L.Olmsed)的把鄉村生活與都市文化結合起來的浪漫主義,在長沖河中段兩岩,設計了帶狀公園“林德賽公園”(Lindsay Park)。

在英、美、俄等別墅區興建的同時,以中國人興建的別墅為主的西穀、橄欖山、女兒城、太乙村等別墅區相繼建成。這些別墅雖然大多為西式,但園林佈置多為中國文化傳統手法。中國古典建築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而廬山近代別墅絕大多數用石頭構建,移植了歐洲建築文化傳統。西式的石砌別墅群和諧地分佈在中國文化氛圍之中,形成了德國著名建築師貝歇爾所說的“廬山的個性”。中國別墅區與原有的中國古典建築、園林、摩崖石刻融為一體,終於形成了中國山中最具有開放品格的風景名勝區。

北宋的畫家、美術理論家郭熙認為,自然與人的關係越近,就越具有審美價值,山水“可居”,則與人生溶為一體。九百年後,牯嶺別墅區的形成,也可以說是實現了郭熙的山水“可居”的美學理想。這是中國古典美學與西方近代美學的有趣的會合。

廬山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均有著極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在人們心中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是瑰麗的世界名勝。

No Comments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