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承載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南粵古驛道承載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2018-11-12 09:36 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編輯:郭鵬

  “真沒想到,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能夠為我們平遠這個小山區喚醒和啟動那麼多的歷史文化資源,並串點成線地把這麼多的自然生態景觀、古民居古村落、紅色革命遺址、歷史名人故居、特色黨建基地、田園棧道和文化小廣場連成一條文化旅遊線路,為我們山區的鄉村振興、全域旅遊和精准脫貧添加了新的動力。”11月4日,從國外回來梅州探親的印尼華僑劉先生,在自己的家鄉平遠縣八尺鎮恰好遇上了當地正在舉辦2018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及酒香節優質特色農產品展覽會和文創大賽優秀作品展等系列活動,看到海外同胞日夜掛念的“貧困家鄉”居然有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像小孩一樣情不自禁地拉著同村的老鄉跟著人群到處拍照留念。

南粵古驛道是廣東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廣東歷史發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在古驛道沿線分佈有眾多紅色革命遺址。據統計,此前全省各地在上報的南粵古驛道重點線路沿線紅色革命遺址就有95處。

“在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的過程中,若有關各方能夠合力將這些珍貴的紅色遺址創新性地保護起來,以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的形式來推動當地鄉村振興、全域旅遊和精准扶貧,必能對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鄉高品質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養分和不竭的精神動力。”統籌推進南粵古驛道工作的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依靠古驛道打造全開放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南粵古驛道是歷史上中原漢人入粵和嶺南商貿活動的主要路徑,是海上絲路與內陸連接的重要通道,是廣東多民族民系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彰顯海外僑胞深厚家國情懷的歸根紐帶,也是無數革命先輩追求夢想、獻身革命的英雄之路。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文化自信和“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留住歷史根脈”等有關精神,回應“一帶一路”倡議,助力精准扶貧、鄉村振興,我省率先在全國開展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自2016年起連續3年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也把南粵古驛道列為規劃建設一批精品鄉村旅遊線路的內容。

根據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有關部門於2016年開展了全面的摸查,編制了《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2017年選取了汕頭樟林古港、廣州從化錢崗古驛道等8個示範段共300公里開展修復利用工作,2018年選取了西京古道、南雄梅關—烏逕古道、粵贛古道、三河壩—麒麟嶺古道、興甯—平遠古道、陰那山古道、羊蹄嶺—高潭古道、岐澳古道、錢崗古道、秦漢古道、豐陽—東陂古道等11條重點線路,全長共740多公里,綜合施策進行遺存修復、設施配套、活化利用、宣傳推廣等工作。

“2018年,廣東在省級層面成立了歷史遺存修繕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對重點線路沿線199處重點歷史遺存進行修繕設計,並成立了10個技術指導組,指導19個縣(市、區)開展古驛道本體修復、連接線建設、歷史遺存修繕、標識系統設計安裝、配套設施建設及安全隱患整治等6方面工作,技術指導組共開展31次技術指導,派出280人次,對當地423人次進行指導培訓,累計步行5700多公里。”有關負責人介紹。

3年來,南粵古驛道通過串聯整合沿線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打造了全開放的、永不落幕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創造了一種體驗式、融合式的鄉村旅遊新模式,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為粵東粵西粵北全面發展注入持續動力,對我省發展全域旅遊,提升文化自信,實施鄉村振興、精准扶貧、生態文明建設及“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重大戰略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

  用古道串聯紅色資源弘揚革命精神

11月3日和4日,在梅州市平遠縣八尺鎮角坑村舉行的2018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等系列活動,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近萬名遊客和觀眾參與。現場親身體驗過當地精心設計的文化之旅的朋友,在接受採訪時無不豎起拇指,對廣東在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過程中創造性保護和弘揚紅色文化的做法點贊。

平遠縣八尺鎮有兩條通往江西的古驛道,一條是八尺角坑梅州岃到尋烏留車紅軍路,另一條是八尺排下到牛鬥光紅軍路,都是當年紅色革命的傳播之路。為活化古驛道,在省有關部門和規劃設計專家的指導下,平遠縣對“八尺進士公園—角坑田寮下—梅州岃—雪峰庵—高塘寨—塘心橋”共11.5公里長的古驛道精品路線,以《尋烏調查》為重要史料參考,扎實發掘革命史實史跡,做好資訊標誌和歷史文化介紹,按照“修舊如故、古為今用”的原則,進行了本體修復。與此同時,深挖古驛道及其沿途紅色資源,通過對馬欄鋪紅軍宣講舊址、角坑村紅軍標語牆、雪風庵紅色交通站、金溪交通站舊址、八尺事件遺址、排下紅軍標語牆、德士鄉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紅色遺址的整理、修繕和保護,將其打造成重要紅色文化節點,引發到場遊覽觀光學習的觀眾好評如潮。

實際上,廣東省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資源。這些資源凝結著党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廣東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強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深化紅色革命資源價值挖掘、整合與傳播。

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自開展以來,一直緊密結合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紅色文化鼓舞精神、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力求讓南粵古驛道成為承載革命精神的紅色之道。

“在古驛道重點線路選線時,我們便非常注重串聯紅色資源。”上述負責人表示,譬如南雄梅關古道是國家確定的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之一;梅州大埔三河壩—潮州饒平麒麟嶺古道留下了“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茂芝會議的革命足跡;汕尾海豐羊蹄嶺—惠州惠東高潭古道的重要節點中洞村在東江革命歷史上被譽為“紅色心臟”,見證了紅軍發展壯大的歷史。

在古驛道保護修復的實際工作中,省裡組織的專家組亦非常注重指導各地保護紅色革命遺址、打造紅色節點。具體表現在,堅持修舊如故原則,突出做好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修復,結合南粵古驛道標識系統建設,注重融合紅色文化元素,完善紅色革命遺址的解說類標識標牌。汕尾海豐結合羊蹄嶺古道保護修復,對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全新打造龍舌埔廣場、“奔向海陸豐”景點、丘東平故居等;岐澳古道修繕革命先驅蘇兆征、林偉民、楊匏安故居以及陳列館、雕塑廣場等節點。

此外,在古驛道活動和宣傳上,有關部門亦非常注重突出紅色主題。譬如,省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文化旅遊等部門聯合開展古驛道旅遊線路策劃,指導梳理各重點線路紅色主題,形成了梅州平遠的“尋烏調查紅色之旅”、惠州高潭的“東江紅都之旅”、東江縱隊勝利大營救、岐澳古道群英故里等紅色旅遊產品。各地利用建黨、建軍、建國和紅軍長征勝利紀念日等節慶,結合南粵古驛道廣泛開展重溫入黨誓詞、重走紅軍路等紅色活動,古驛道與紅色文化的結合深入人心。組織宣傳了《明月當空 繁星隱去——〈明月幾時有〉背後,你所不知道的“東江縱隊”往事》《梅關古道上的星火革命路》《平遠籍紅軍長征先鋒和“千里眼、順風耳”》《行走驛道:高潭紅色之旅,走進“紅都東江”》等多篇古驛道上的紅色故事。今年新華社、南方日報、廣東衛視等媒體也多次報導南粵古驛道上的紅色文化事蹟,南粵古驛道網站《南粵古驛道,是我們通往北京的主幹道》《跨越時空憶“勝利大營救”崢嶸歲月 七一建黨節拜訪抗日老戰士楊奇》等報導獲得了較高的閱讀量,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明年重點鞏固提升11條重點線路8個示範段

今年,廣東分別按照國慶、年底兩個時間節點,分階段完成18個總長為160多公里的精華段、11條總長為740多公里的重點線路的保護修復利用工作。據有關部門統計,國慶黃金周期間,納入統計的16個精華段和3個示範段共接待遊客300.4萬人次,收入1.06億元,同比增長16.7%,南粵古驛道創造了一種新的旅遊模式,成為我省國慶假期旅遊市場的亮點。值得一提的是,我省還依託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委員會,舉辦了湛江徐聞、清遠連州等6站文創大賽,省內27所高校和機構參加,共收到500多件文創作品。與此同時,還組織“三師”專業志願者開展了茂名信宜、清遠連州和中山3站美麗宜居鄉村行動農房改造示範活動,籌辦開展藝道遊學·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近3萬人報名。此外,多個部門還共同開展廣州從化、乳源韶關等9站定向越野大賽。

“古驛道作為開放式的自然、歷史文化游徑,創造了一種新旅遊模式,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分析道,一是體現了知識性與休閒性的結合,在家庭游中孩子和家長獲得歷史和自然界的知識;二是以步行遊徑提供親近南粵大地自然風光的體驗,提升自豪感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三是吸引本省遊客從赴外省人山人海之遊換為輕鬆的家鄉遊,為粵東粵西粵北鄉村注入動力,尤其是在民宿、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為農民帶來實惠,乳源、東源、平遠等多地出現民宿爆滿的現象;四是古驛道沿線的革命先烈故居紅色旅遊成為熱點,海豐丘東平名人故居等紅色景區旅遊人次大增,成為群眾國慶期間家庭旅遊的重要選擇。

據瞭解,南粵古驛道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對南粵古驛道11條重點線路和8個示範段進行鞏固提升;重點打造若干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南粵古驛道紅色之旅線路和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珠三角古驛道與香港澳門步行遊徑的銜接;組織開展古驛道+文化、體育、旅遊、特色農業等系列活動,以道興村、以道興粵;梳理總結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經驗,加強經驗分享與傳播。

No Comments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