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心睇驗-追尋世遺之美【第四彈: 蘇州古典園林、頤和園、天壇、大足石刻、武夷山、青城山與都江堰】

美麗中國.心睇驗-追尋世遺之美【第四彈: 蘇州古典園林、頤和園、天壇、大足石刻、武夷山、青城山與都江堰】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極為深遠,截至2019年7月,中國共有55項世界遺產(包括自然遺產15項,文化遺產37項,雙重遺產4項),是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亦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自然遺產」指由自然和生物所組成的自然面貌、瀕危動植物的生活境區或天然名勝,「文化景觀遺產」亦包括由人類設計和建設的景觀,以及關聯性文化景觀。就向你逐一介紹【第四彈: 蘇州古典園林、頤和園、天壇、大足石刻、武夷山、青城山與都江堰】世界遺產景點……

 

 

世界園林之母江蘇古典園林

江南園林甲天下 蘇州園林甲江南

中國東部江蘇省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産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範和代表。

 

園林發展史

蘇州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時,形於五代,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佈古城內外。根據記載,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多處,清末時蘇州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就有60多處,而對外開放的園林有19處。蘇州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

 

建築藝術思想及風格

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文學和繪畫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在中國園林發展過程中,分別形成了「皇家園林」和「蘇州園林」兩大系列。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兩者在規模、佈局風格、色彩等方面有明顯差別。「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稱勝。而「蘇州園林」則是後者,蘇州園林以小巧、自由、精緻、淡雅、寫意,更注重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

蘇州園林是明清時期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建築師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通過園林建築,疊山理水,栽植花木,各式擺件陳設等來反映了這時期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蘇州古典園林的建築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佈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

 

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曆年間所築。滄浪亭造園藝術風格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山頂上便是翼然淩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佈錯落有致。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深谷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留園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眾多園林中稱冠,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修建,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公元20世紀初)所形成。拙政園的佈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佔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拙政園建築佈局疏落相宜、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

 

城市山林

蘇州園林充分體現「自然美」的主旨,在建築佈局、結構、造型及風格,都採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襯托等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巧妙地將亭、台、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城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

 

完美的居住條件與生活環境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遊、可居。這種建築形態是基於當時人民的居住環境缺乏自然風光,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他們追求自然,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建築。蘇州古典園林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令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藝術境地。

 

豐富的社會文化

園林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産物,同時也承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例如園林的命名、匾額、楹取、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敢有反映和宣揚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還有借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使人於棲息遊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産生意境美。園中內匯集更完好保存著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後記: 在蘇州古典園林「拜堂」是一種體驗

經常有不少新人都會選擇在古樸典雅的蘇州古典園林舉辦原汁原味的蘇式傳統婚禮。傳統婚禮的喜慶與古典園林的雅致相得益彰,富有江南特色的婚禮儀式現場佈置,吸引眾多遊人觀看,也得到了國內外遊客的誇獎和讚揚。

 

 

 

皇家園林博物館.北京頤和園

中國古典園林之首

頤和園-清朝時皇家園林,位於北京西郊,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園區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林。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三度」被搶掠

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皇帝為孝敬母親在這裡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長達20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破壞,珍貴寶藏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再三遭被破壞。

 

建築佈局及特色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頤和園吸取了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精華,成功地把北方山川的雄渾與南方水鄉的多姿融為一體。

頤和園是清朝三山五園中保存狀況最好的一座,也是史上最後修建的一座超大型的皇家花園。由於規劃於清朝的鼎盛時期,這段時期也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因此頤和園積澱深厚的中國園林文化傳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凡舉中國造園藝術中的山水規劃、借景、驀擬、對景等手法,都在頤和園中得到體現,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登峰造極之作。

 

以水取勝

頤和園佈局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以水取勝,廣闊的昆明湖水面,是園林佈置極好的基礎,更是當時北京眾多園林中是水面最大的一個,因此園林建築以水面為主來設計佈置。園內主要建築和風景點都面臨湖水或是俯覽湖面,當時取名「清遊園」,也就是清波滿園的意思。

 

湖山結合

位於廣闊的昆明湖北岸,存有一座高達58米的萬壽山。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鏡子,把萬壽山映襯得分外秀麗,湖山景色密切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古代的造園藝術家和工匠們,在設計和建造園林的時候,充分利用了這一湖山相連的優越自然條件,適當地佈置園林建築和風景點。

 

鮮明對比

在頤和園中,不僅可以看到壯麗建築、金碧輝煌的前山,還可以看到建築蔭蔽、風景幽靜的後山。甚至可俯覽浩蕩的昆明湖,暢遊怡靜的蘇州河(後湖),也可漫步在建築密集的東宮門,欣賞曠野外的西堤和堤西區景物。處處有陰陽轉換,時時有矛盾開展,才覺山窮水盡,忽又柳暗花明,使遊人心情隨着抑揚頓挫。

 

建築景觀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和中軸景區。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廊舫。

 

暗藏「祝福」

頤和園的佈局裡,還巧妙地藏著「福壽祿」之意。從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個壽桃,而萬壽山的佛香閣兩側的建築恰是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看來成了一隻蝙蝠,振翅欲飛。相傳在清朝的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要為他的母親皇太后慶賀六十大壽,下令在北京西郊修建一座大園林,並要富有吉祥圖案,因此造就了「仙蝠捧壽」的寓意,體現了古典造林藝術的博大精深。

 

後記: 「圓明園」和「頤和園」的名字有著什麼意義

圓明園是清朝皇帝的避暑山莊,只要天熱就會去圓明園去居住。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為了不讓圓明園名聲大噪,便下令修建頤和園。頤和就是頤養天年的意思,慈禧太后希望自己能夠一直健康長壽,永遠享受著榮華富貴和權利,所以便取了頤和園的名字。

 

皇家祭壇.北京天壇

世界唯一古皇家祭壇

天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地方。這座建築物總面積約272萬平方米,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左右。天壇布局嚴謹、結構奇特、裝飾華麗,是中國現存最精緻的古代建築群,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莊嚴肅穆

天壇面積極大,但相較之下建築物佔地極小。建築物周圍是濃密的蒼松翠柏林,據說深綠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在天壇中的大片柏樹林在創造肅穆、靜謐的環境方面也起很大作用,利用姿態挺拔和色調沉靜的常綠樹所具有的莊嚴肅穆性格,襯托天壇的有效手法,而是人們感到大片蒼翠濃鬱的柏樹林,在祭祀時候增加人們的肅穆感,據統計天壇的百年古柏共有四千棵以上。

 

建築佈局

天壇有內外兩層圍牆,分內、外壇。北牆是圓弧形,南牆與東西牆直角轉彎呈方形。這種南方北圓的結構,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天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北為祈年殿,南為圜丘壇,中為皇穹宇,三部分建在一條長360米的直線連接起來。中軸線的這一組建築都是為了祭天而興建的祭祀場所,帶有濃厚的宗教意味與神秘氣氛。

 

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祈年殿」

天壇最負盛名的是祈年殿,是皇帝祈求年成三收的地方。這座圓形大殿高33公尺,直徑24.2公尺,宏偉壯觀,曾經是北京最高的建築。祈年殿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址本來是寬12間的長方形大殿。嘉靖皇帝下旨拆除大祀殿,並於在原址上建成三重頂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瓦,象徵天、地、萬物,稱為大享殿。其後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時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更換為金頂藍瓦。

祈年殿是一座極具民族風格的建築,它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殿用圓形,象徵天圓;瓦用藍色,象徵藍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是按照天象建立的。中間的4根通天柱,象徵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層12根檐柱,象徵一天的子丑寅卯等12個時辰。中、外層相加24根象徵24個節令。三層相加共28根,象徵周天28星宿。再加柱頂8根童柱,象徵36天罡。寶頂下的雷公柱,象徵著皇帝的 「一統天下」。

 

天壇的鎮殿之寶「龍鳳石」

 

殿內地面中心的大理石,表面是一幅龍鳳呈祥的圖案。石面上的龍鳳佈局,與祈年殿垂直上方、天花藻井中心的貼金龍鳳浮雕,不僅位置相對應,而且石面上龍鳳的位置、形態,也都與殿頂浮雕對應一致,下面的是渾然天成,上面的是人工雕琢,一下一上遙相呼應。數百年來,共同體現了祈年殿陰陽和諧、龍鳳呈祥的主題。該石奇特的紋理難得珍貴,是天壇的鎮殿之寶。

 

沉香能通天

天壇古建築中有著名的四寶,祈年殿內的沉香木樑柱正是其中之一。光緒十五年,一晚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擊中起火,據說當時北京城南瀰漫著芬芳撲鼻的檀香味,這就是因為祈年殿的樑柱全部都是用當時價格幾乎等同於黃金的珍貴沉香木造,顯得珍貴。

 

回音之地「天心石」

雖然天壇最廣為人知的是祈年殿,實際上,壇內靠南位置的圜丘壇才是真正祭天的地方,也是天壇的核心意義之所在。圜丘壇是由一個三層露天圓台組成,是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場所。只要站在圜丘台中間的天心石上輕聲說話,回聲立即從四面八方傳來,好像眾人齊聲複述,這種現象是從天心石發出的聲波傳到四周的石欄干,並且迅速從四周反射回來。由於圜丘壇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很快,因此圜丘壇中心的天心石又稱為「億兆景從石」。

圜丘台中心是一塊圓形的大理石板,稱作「天心石」。祭天時,在壇台中央的天心石上供奉著皇天上帝牌位,外面支搭藍色緞幄帳,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從天心石向外圍以扇形石鋪設,上壇共有九個環,每個環的扇形石數目都是「九」的倍數。第一環的扇面石是九塊、第二環十八如此類推。三層祭壇共有三百七十八個「九」,合計用扇面石三千四百零二塊。

 

九重天至高無上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奇數屬陽,偶數屬陰。「九五之尊」為等級最高的建築體,卦象喻飛龍在天,其大朝金殿闊九間,深五間,定為最高規格,只有皇帝才有資格享受。陽數設計的一個典範是北京的天壇,不論是建築造型、結構做法、梁架排列、斗拱、門窗等做法,無不體現按奇數法則營造,就是因為九代表最大、至高的意思。在天壇建築設計中反覆使用「九」的倍數,正是中國古代建築師對這種概念的發揮。

 

後記: 天壇公園內的神奇回音壁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壁用磨磚對縫砌成,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光滑平整,所以對聲波的折射也十分有規律。兩個人分別在東、西配殿貼著牆站,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傳到一、二百公尺外的東配殿後牆,無論說話聲音多小,對方也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稱為「回音壁」。

 

 

東方藝術明珠.重慶大足石刻

石窟藝術的新高峰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雲崗、龍門鼎足而三,齊名敦煌,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大足石刻始創於初唐永徽年間,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綿延明清。其中北山、寶頂山可為大足石刻中最具規模、最有價值、最集中、藝術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佛、道、儒高度融合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有儒、道造像。北山石刻中的「轉輪藏經窟」被許多藝術家譽為宋代石刻之精華和代表,此石刻造像秀美,雕刻精細,整體佈局和諧協調,保存完好無損,堪稱東方「美神」之大薈萃。在寶頂山石刻,氣勢磅礴,宛如一卷鐫刻在500多米長的崖壁上的連環圖畫,前後內容連接,雕刻無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別顯著,可說是完全中國化。

 

石刻之鄉

大足處於川中丘陵與川東褶皺山的交接地帶,境內山巒起伏,峰迴路轉,梯田層疊,為典型的丘陵地貌,其石質多為砂岩,堅硬適度,宜於雕刻。大足自古以來,就有「石刻之鄉」的美稱。大足石刻開鑿在渝西山巒的懸崖峭壁上,目前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達75處,雕像五萬多尊,銘文十萬多字,尤其是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等處的石刻造像,雕刻精美、規模宏大、保存完好。

 

寶頂山「上朝峨嵋,下朝寶頂」

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山上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大佛灣位於聖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以獨特的方式將佛、道、儒的宗教精神相融合,世俗化的生動教義,如《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等都是以佛門經典的形式宣揚儒家的孝道,而意境深邃的《牧牛圖》則是把佛教的色空觀與儒、道教的心性之說融為一體,而且全部造像圖文並茂,無一龕重複,可說是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奇葩。

 

北山「觀音造像的陳列館」

北山石窟由晚唐至南宋的250多年來建造,450多處龕窟密如蜂房,石刻以觀音造像較多,各有特色。其中北山上的佛灣造像最為集中,共264龕窟。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樸、綫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徵。而同樣的是在兩宋時期的作品中,造像風格的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南山「認識道教石窟」

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南山石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主要造像龕窟有三聖母、三清古洞、龍洞等,南山石刻從雕造技法和人物形象而論,均為道教造像中難得之作,是研究中國道教的珍貴實物史料。

 

石門山造像

石門山石窟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年間,有造像12龕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石門山石刻主要開鑿在兩塊巨石的崖面及洞窟裡,巨石原本緊鄰但相互獨立,現在為了保護石刻,用一個石頭拱頂將兩部分連接了起來。造像區迎面是藥師佛窟和玉皇大帝窟,其中的第11號《東岳大生寶懺變相圖》等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石篆山「三教」合一

在石篆山的岩石上,雕鑿著佛、道、儒三教石像,是國內三教融合早期造像的代表作,這些造像,據現存的銘文可知,石窟由莊園主嚴遜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1083—1096年)捨地鑿建,其雕刻的孔子和十大弟子造像在中國石窟造像中是獨一無二的。

 

多寶塔「大足北塔巡禮」

大足多寶塔,俗稱北塔或白塔,在縣城北2公里北塔坡,建於南宋紹興十七年至二十五年。多寶塔為樓閣與密檐相結合的磚塔,共八面,腰鼓形,蟠龍纏繞,頂托蓮台,內有8層,由中心梯道盤旋而上,內外有127龕造像。塔底層外壁有北、東、西三龕造像,塔門西側有「大宋丁卯,趙瓦造」題記。北龕刻釋迦摩尼佛坐像,嘴長鬍須。左右壁各刻「建塔專庫」、「丁卯歲提」等字樣。東龕文殊菩薩騎獅,西龕普賢乘象。塔內外有127龕造像鑲嵌,內里造像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石刻像,最具特色。只是塔門鎖閉,不得一見。塔外北、東、西三龕分別為釋迦牟尼佛坐像、騎獅文殊菩薩,乘象普賢菩薩,南為封閉的入塔券門。

 

後記: 因果報應,轉世輪迴「十八層地獄」

在寶頂山內有一龕刻上十齋日佛及十大冥王,十大冥王左右分別為速報司和現報司,以構成陰曹地府的十二殿,在十大冥王的中間端坐着手托摩尼寶珠的地藏王,下面是陰森可怖、刑罰酷虐的刀山、油鍋、拔舌等十八層地獄。對地獄裡的這些倒霉鬼的刻畫雖然不似佛像那麼精細,但卻構思巧妙、個個生動,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碧水丹山.福建武夷山

奇、秀、美、古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是繼泰山、黃山、峨嵋山後,中國第四個列入世界雙重遺產的單位,是全世界35個雙重遺產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武夷山先民就在這裡創造了「閩越族」文化,在丹崖壁上遺存「架壑船棺」。西漢時代的閩越王城,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稱為「消失文明的歷史見證」。南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武夷山創立的新儒學體系 — 朱子理學,使武夷山成為繼泰山之後的又一座思想文化名山。

 

懸棺葬之謎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主要是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將仙人連同裝殮他的棺材,高高地懸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在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懸棺遺蹟十多處。據考古專家介紹,武夷山九曲溪兩岸峭壁上的這些懸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這些懸棺與平常我們見到的棺材不同,這些懸棺是用一塊整木鑿成,內部刳空,外形很像東南沿海常見的烏蓬小船,在烏蓬的頂部正中,有一條7厘米寬的平脊,靠最後隔板的地方分別鑿有長10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孔。究竟這些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現在還是一個謎!

 

閩越漢城

武夷山城村古漢城,又名古粵城、閩越王城,位於武夷山景區21公里。王城建於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劉邦時營建的一座王城,坐落在枕山抱水的丘崗上。於1958年發現,閩越王城的城牆由2000多米長的夯土建成,輪廓依稀可辨。城牆上建有城樓、烽火台,佈局嚴謹,秩序井然,風格追仿秦都漢宮。而干欄式宮房屋結構,又極富閩越地方文化色彩。出土文物豐富多彩,其中有不少堪稱當時全國之最。宮殿後院的王宮御井,至今水質純凈,清冽可飲,有「華夏第一古井」之稱。

 

朱子理學

朱熹,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朱熹在武夷山留下了很多歌詠武夷景觀的詩文,比如他遊九曲溪時寫下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閒聽兩三聲。

接下來,他對九曲溪的每一曲都作了細緻的刻畫描述,最後以「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收尾,他寄情武夷山水,抒發自我的情懷。武夷山這個天人合一的仙境,才能產生朱子「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精髓。他強調道德,認為人們應放棄「私慾」,順應「天理」,即外在世界的倫理秩序,朱子理學內容豐富,博大精深。

 

摩崖題刻

摩崖石刻就是把文字、造像或者岩畫刻在山崖石壁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後人在鑑賞古人詩文和書法藝術之外,還能逐一考據、揣摩出武夷山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九曲溪兩岸就是題刻的長廊,旅客坐在竹筏上,不時能看到飽經歲月侵蝕後的丹崖上,水漬雨痕斑駁的摩崖石刻,它們或大或小、或一方或一群,呈現着今人勾描的紅色和黃色,與自然融為一體。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武夷山是烏龍茶與紅茶的故鄉,種茶歷史悠久,千百年來,武夷先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品質優異、種類多樣的武夷茶。在眾多茶品「武夷岩茶」屬武夷茶之一,更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按國家《武夷岩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定義,「是指在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栽培,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種特徵的烏龍茶」。武夷岩茶絕對是烏龍茶的上品。古民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經驗和深厚的茶文化思想理念,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物質和非物質的寶貴財富,形成當地特有的茶道。

武夷山是中國「三教」並立的文化之地,自古茶和三教,相得益彰,形成儒家以茶論道,佛教以茶助禪,道教以茶煉丹,茶人之雅,悠久而豐富的武夷特色茶文化。

 

有聲欲靜三三水,無勢不奇六六峰

武夷山的「靈性」莫過於這裡的山水,尤其是九曲溪,堪稱武夷山的精華之所在,素有「閩中山水屬武夷,武夷之魂在九曲溪」之說。九曲溪是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其貫穿於武夷山的峰岩交錯之中,蜿蜒十五華里。又因它有三彎九曲之勝,故名為九曲溪。九曲溪兩岸奇峰怪古林立,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每一曲都有奇麗景名,山水畫意。

九曲溪漂流是來武夷山旅行必不可錯過的一站,乘坐在寬2米、長9米的古樸竹筏盪入山光水色之中,如融入神話般的境界,令人心曠神怡,兩岸的景致慢慢向後移動。波光瀲灩,群山井走,有一種「人在畫中遊」的感覺。

 

後記: 武夷山上有怪龜

在武夷山九曲溪的八曲,有兩塊重迭在一起的岩石,一塊伏在水中,只露出一個小小的「腦袋」和圓圓的「背脊」;另一塊就略小一點的,則爬在它的「背脊」上,伸着長長的脖頸,俯望着流水,好像要潛入水中。這一上一下的兩片岩石,活像一對在溪邊嬉戲的靈龜,所以人們便將它們命名為「上水龜」和「下水龜」。關於上下水龜石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在朱熹辭官回到武夷山著書講學時,與麗娘(民間傳說麗娘是修煉千年的狐狸精)相愛,九曲溪里爬上一對烏龜精,因妒忌尾隨而來作祟搗亂。朱熹氣憤至極,遂抄起朱筆向這一對烏龜精投去,使這一對作惡多端的烏龜精變成了石龜,再也無法為非作歹了。

 

 

青城天下幽.四川青城山與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位於四川都江堰市西南,屬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青城山歷史悠久,是道教發源地之一,也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而都江堰同樣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至今灌區已達30多縣市、是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宏大水利工程。

 

青城天下悠

青城山自古即以「幽」字著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青城山分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道教文化、文物古蹟多集中在這一區域。後山以自然風光取勝,是渡假休閒的好去處。遊青城山,不可錯過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

青城山山門外的建福宮建於唐代,經多次修復,現存二殿三院。宮殿築於峭壁之下,古木蒼翠,氣勢宏偉,建福宮最大看點是宮內懸掛的一副394字的長對聯。沿著山門進入後,經滴翠亭、天然閣,到怡樂窩就分成兩條線路,一條是左邊的步道,可步行上山。右邊則是去往月城湖,乘坐渡船到對岸乘坐索道,可直達上清宮,與步道匯合。建議步行上山,然後乘坐索道下山,可體會遊山的樂趣。

沿着蒼翠的山間步道步行上山,經引勝亭、天然畫圖、山蔭亭等亭台樓閣後,抵達天師洞。天師洞又稱常道觀,是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分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三重大殿。三清殿前懸掛的「丹台碧洞」匾額是清朝康熙皇帝親筆手書。黃帝祠左側有一洞窟,據說是當年張道陵修煉之處,天師洞也由此得名。

 

無壩引水都江堰,文明的見證

戰國時代秦國的蜀堰,後人稱都江堰,建成於紀元前,一直運轉至今。都江堰工程在江水日夜沖擊淘洗中運作了2千多年,這個水利工程證實了它高超的科學實踐與成就,彰顯了神傳文化的科學偉績。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

 

分水工程「括魚嘴」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湧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溢洪排沙工程「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着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引水工程寶瓶口

寶瓶口是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景區後看到的第一個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寶瓶口的作用有三個,一是引水,二是限制過量洪流進入灌區,三是排沙。寶瓶口是人工開鑿,這裡的水流向成都,成都的食用水都是來自寶瓶口。俯瞰寶瓶口最好的位置是伏龍觀頂層,可觀濤濤江水穿過寶瓶口的盛景。

 

後記: 金庸先生因《笑傲江湖》被禁入青城山

由於青城派在《笑傲江湖》中的形象十分不堪,金庸先生和《笑傲江湖》中青城派掌門人余滄海的扮演者郭登懷還曾一度被禁止踏足青城山。金庸先生更是2003年和2004年兩度訪問被拒。其後由青城派掌門劉綏濱協調和解,他稱:「金庸又不是一個武術學家、歷史學家,他就是寫了一部小說,小說裡一定有壞人有好人嘛。」在劉綏濱的勸說下,金庸先生終於上山了。現在劉綏濱回憶,金庸先生寫這個小說的時候,沒到過青城山,所以對青城山和道教武術都有不了解,就肯定有寫錯的地方。其實我們應該謝謝金庸先生對青城派的傳播,令眾人認識青城派才真。

No Comments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