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心睇驗-追尋世遺之美【第六彈: 澳門歷史城區、大熊貓棲息地、殷墟、中國南方喀斯特、碉樓與村落、福建土樓】

美麗中國.心睇驗-追尋世遺之美【第六彈: 澳門歷史城區、大熊貓棲息地、殷墟、中國南方喀斯特、碉樓與村落、福建土樓】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極為深遠,截至2019年7月,中國共有55項世界遺產(包括自然遺產15項,文化遺產37項,雙重遺產4項),是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亦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自然遺產」指由自然和生物所組成的自然面貌、瀕危動植物的生活境區或天然名勝,「文化景觀遺產」亦包括由人類設計和建設的景觀,以及關聯性文化景觀。就向你逐一介紹【第六彈: 澳門歷史城區、大熊貓棲息地、殷墟、中國南方喀斯特、碉樓與村落、福建土樓】世界遺產景點……

中西藝術史的見證澳門歷史城區

中西文化共融

1555至1557年間,隨著葡萄牙人逐漸寄居於澳門,從媽閣伸延至澳門半島西南部一帶,開始修建各類具有西方建築特色,或糅合了西方和中式建築特點的住宅、公共建築和防禦設施,與當時固有的部分中式建築,以及因葡萄牙在19世紀中葉之後逐漸佔據整個澳門半島後城市發展的關係而新建的中式建築,共同形成「澳門歷史城區」今天的面貌。

澳門歷史城區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並於2005年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所謂「前地」

是指重要建築物「前面的空地」,是澳門對廣場空間的一種獨特表述形態。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被列入為世界遺產一部分的「前地」共有八個,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和白鴿巢前地。

大堂前地由主教座堂(俗稱大堂)與主教府共同圍合而成。來到這裡可以深深感受到洋溢著濃厚的天主教氣息。早期澳門開埠,葡萄牙人駐居設立教堂,選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建造,大堂也是如此,因此充分體現出葡萄牙城市規劃和新古典主義建築的風格。

白鴿巢前地位於舊城區北端的白鴿巢公園前面,雖然離大三巴牌坊不遠,但與旅遊區眾多相比,白鴿巢前地卻顯得一份平和。前地周邊是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地,周邊有聖安東尼教堂、白鴿巢公園、東方基金會會址、馬禮遜教堂、舊基督教墳場等歷史古蹟。

亞婆井前地是葡萄牙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因此地以前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地,與涼水井、二龍喉齊名,這個小廣場歷史可追溯於明朝,有一位老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飲用有關。亞婆井前地具有的重要位置和意義不僅在於其處在歷史廊道的核心,同時也因它位於西望洋山面向下環的山坡上,集中反映出葡萄牙、中國、澳門土生葡人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融。

「22座建築物」包括

至於被列入的建築物共有22座,既有獨立的建築,也有整座建築群落。這些建築物包括:媽閣廟、海事及水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包括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

其實還有大量其他未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建築,但它們當中絕大部分已被當局評定為紀念產物、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建築群或地點,同樣受到《文化遺產保護法》保護,由於數量眾多,先精挑幾個介紹給大家,認識當中歷史。

鄭家大屋整體風格看著像中式傳統建築,但有的細節部分卻處處透露出一些西方文化。其中式傳統的建築手法主要表現在屋頂和梁架結構,牆體彩繪以及泥塑浮雕風部分。內院中多樣式窗戶,以及趟攏門等,都散發著濃厚的中式氣息,而從一些室內天花的處理、門楣窗楣的式樣,雲母窗片等則能感受到一些西方的建築味道。

聖老楞佐教堂創建於16世紀中葉,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後來幾經重建,目前的規模形成於1846年。華人稱之為「風信堂」,又以粵語諧音稱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所以教堂建築也顯得美侖美奐。時至今日,教堂仍然聳立於高台之上,周圍綠樹環繞,清幽怡人。

伯多祿五世劇院,通稱為「崗頂劇院」。崗頂劇院是中國第一座西式歐風劇院,播放中國第一部電影,也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亞洲首演地方。劇院由一位當時市政廳的葡萄牙書記官設計,他閱歷廣泛,才思敏捷,大膽地承擔起劇院設計和建築的重任。今天,旅客如果前往崗頂,依然可以領略到設計者的精巧構思,也可以一睹劇院的昔日風采。

三街會館,又名關帝廟,建於清雍正至乾隆年間,因位處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三條街道而得名。在清朝時期,這個地方被稱作「榮寧坊」,是澳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而位於三街交界的三街會館,更是各大商人商討貿易大事、交易和聯絡感情的場所。而這裡更是清政府發布重要公告、各工商團體實施活動的地方,如嘉慶年間免費接種牛痘的醫療服務,每逢農曆初八所舉行的舞醉龍等等,都為三街會館這地方添增一份地道感。

聖安多尼教堂初建於1560年,原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直至1638年改以石頭重新興建。其後進行過兩次重修,於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觀和規模。教堂曾在1874年9月經歷了風災,聖堂被雷電擊中起火,但其火光卻引導了海上的居民上岸,因此教堂每年都會慶祝「天災節」,以紀念這件事跡。

哪吒廟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創建於1888 年,廟內供奉哪吒。當初因澳門瘟疫流行,無數居民因此病死,居民們認為是該區無神廟鎮邪,於是共同協商準備將柿山的哪吒神請來大三巴,建廟供奉。哪吒廟與大三巴牌坊同在一山坡上,依附在舊城牆一側,為兩進式建築,中間沒有天井,是傳統中式廟宇中較罕見的例子,整體主要以灰色為主,除山牆上有少許草尾點綴外,一般不作裝飾。

盧家大屋是澳門著名商人盧華紹(盧九)家族的舊居,大屋採用厚青磚建造的中式兩層建築,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內部融合中西方裝飾,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滿州窗、鑄鐵欄杆,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反映了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

後記: 澳門人知道的第四種語言

在澳門的官方語言有三個,分別是粵語、普通話、葡萄牙語。而除了這三種以外,當地還有一門十分奇特的語言 — 土生葡語。土生葡語是一種克里奧爾語(由葡萄牙語和粵語雜交而成),這種語言在澳門發展起來並被當地的歐亞融合社區使用。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土生葡語認定為「極其瀕危」語言。到2000年時,據估計全球只有50個人還能講土生葡語。

 

國寶.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熱帶雨林博物館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熊貓棲息地,擁有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棲息地主要包括邛崍山系的大熊貓棲息地: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涵蓋九個風景名勝區和七個自然保護區,面積924,500公頃,區內生活著約三百多隻大熊貓和大量珍稀動植物,更在2006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是現存大熊貓棲息地中最具代表性與典型性的最大天然棲息地區,是就地保護大熊貓棲息地遺產的關鍵地區。大跨度的海拔變化、顯著的氣候差異、多樣的岩石和土壤類型,植物多樣分佈,擁有極其繁複的植物區系成份,並與其他植物區系保持著複雜而廣泛的聯繫,是陸地生態系統與孑遺類型物種高度豐富的聚集區。

臥龍自然保護區

卧龍自然保護區距離成都130公里,是國家級別的第三大自然保護區,同時擁有多元的自然條件,稀有性動植物也特別多。說卧龍,大家都避不開熊貓,但這片地震帶上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四季景觀與眾不同。這裡位於青藏高原東緣,山區的寒冷和亞熱帶的水汽在這裡融合,形成最濕潤的氣候,更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描述。臥龍地勢較高而濕潤,十分適宜大熊貓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樺桔竹的生長,是大熊貓生存和繁衍後代的理想地區。

蜂桶寨自然保護區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保護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態環境的自然保護區,全世界少有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中外科學家先後在這裡發現並命名了150多種動植物新種,其中包括動物活化石—大熊貓,植物活化石—珙桐,昆蟲活化石—大衛兩棲甲等。區內群山環繞,翠谷縱橫,森林茂密,是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的樂園和珙桐、連香樹等珍稀植物的植根之地。同時,這裡也是世界第一隻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地和第一隻大熊貓模式標本產地,是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最重要的核心區。

四姑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四姑娘山鎮境內,由四座綿延不斷的山峰組成,從麼姑娘山(么妹峰)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到大姑娘山,其中麼姑娘山海拔6250米,為四川省第二高峰。每年7至8月是四姑娘山的最佳旅行季節,這段時間滿山鮮花盛開,繁花似錦。另外,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這段時間,四姑娘山的秋色非常迷人,但氣溫稍低,請做好保暖。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以原始暗針葉林為主的自然生態系統,及以大熊貓、雪豹、牛羚、白唇鹿、金絲猴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為主的生物多樣性及其棲息地,還有保護以冰川為主的獨特地質地貌。

喇叭河自然保護區

喇叭河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位於雅安市天全縣境內。保護區內生態環境良好,植物分佈完整,動物種屬豐富,珍稀保護品種眾多,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及國家一、二、三類珍稀保護植物18種左右。喇叭河同樣是野生珍稀動物天然基因庫,在索索棚溝、鹿子溝、磨房溝、銀廠坪等處,可觀百牛(牛羚)舔硝、群鹿(水鹿)戲水;林間可見群猴嬉戲、雉鳥飛舞;杜鵑林五彩繽紛。由珙桐、連香樹、水青樹、多種槭樹溷交組合的「四珍林」,構成優美的森林景觀,區內堪稱綠色寶庫、動物樂園。

青城山—都江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青城山位於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美譽。而坐落於青城山腳下的熊貓樂園,即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是全世界一流的大熊貓保護和科研機構,它們不僅承擔著全球最大的「熊貓養老院」工作,還是開展大熊貓國際、國內交流合作的主陣地,也是國內首個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研究的專門機構和科普教育基地。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天台山隸屬邛崍山脈,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文君故里」邛崍市,距成都110公里,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景區動植物種類豐富,有珙桐、紅豆杉、銀杏等2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及大熊貓、紅腹角雉、大鯢等7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同時天台山內設有一個專為熊貓的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場,培訓場內溪流縱橫,野生竹林豐茂,能夠滿足大熊貓野化培訓的要求,是監測研究大熊貓的良好環境。

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

西嶺雪山內最高峰大雪塘海拔5364米,終年積雪不化,為成都第一峰,唐代詩人杜甫盛讚此景寫下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的千古《絕句》,西嶺雪山也因此而得名。西嶺雪山屬立體氣溫帶,形成「春賞杜鵑夏避暑,秋觀紅葉冬滑雪」的四季旅遊格局,春夏時還會遇到雲海、森林佛光、日照金山、陰陽界等變幻莫測的高山氣象景觀,是個神秘的自然風景區。

夾金山風景名勝區

傳說「夾金山」是神仙聚會的地方,因為這裡景色優美,天上神仙經常來聚會,每當神仙一出現,夾金山就會雲霧繚繞,從而出現壯觀美麗的雲瀑現象。山內森林茂密,自然風光旖旎,雪峰晶瑩,主峰海拔為4930米,是青衣江的發源地,湍流而上,兩岸懸崖陡峭,湖泊明凈,瀑布飛濺,野生動植物隨處可見,是一幅動態的天然山水畫。

二郎山風景名勝區

在四川有一處人間仙境,不但可以跟野生動物親密互動,還可以在這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遇見不一樣的驚喜,這裡就是天全縣的二郎山。二郎山適合春天去賞杜鵑、夏天休閒避暑、秋天觀紅葉、冬天賞雪海茫茫,四季宜遊。在2019年4月,全國大熊貓第四次調查數據顯示,二郎山風景名勝區內有野生大熊貓19隻,而且大熊貓正在發情期,活動範圍增大,有幸見到都不要打擾。

 後記: 青城山內的「功夫熊貓村」

電影《功夫熊貓3》內的「熊貓村」原型來自青城山。導演指四川是大熊貓的發現地,電影是次選景四川,除「家鄉情節」外,還與青城山背後所蘊含的「生態文明經」也息息相關。導演余仁英更說,在拍攝該片之前,自己曾率領製作團隊一起到四川採風,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青城山拍攝了不少素材,又指當觀眾在電影當中看到「熊貓村」時,如果曾去過青城山,一定會感覺身臨其境。

商代遺物.河南殷墟

證實商朝的存在

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自1928年科學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透視商代文化的最佳佐證

現在的殷墟景區分為兩個獨立部分,一個是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另外一個是殷墟王陵遺址。殷墟總體布局嚴整,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現存有宮殿及宗廟區、王陵區、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製玉和製骨作坊等多處遺址。在這遺址中出土的器物,反映著商朝文化。在殷墟發現的遺迹及器物種類很多,當中包括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漆器、皮革、紡織品等,從這些器物中反映出三千多年前商王朝已具有豐富的文化。

宮殿宗廟遺址

宮殿宗廟遺址位於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殷墟宮殿區馳名中外,為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多座建築遺址分為「宮殿、宗廟、祭壇」三組,宏偉壯觀。宮殿區出土大量甲骨文、青銅器、玉器、寶石器等珍貴文物,文物中有著華夏之最,有的更是世界之冠,蘊藏著殷代先民們的創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

王陵遺址

從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乘坐景區交通約15分鐘,就到了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位於洹水北岸的武官村北,是商代的王陵與祭祀所在地。王陵遺址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共發現13座王陵大墓,以及2000多座陪葬坑和祭祀坑,出土有青銅器、玉器等,著名的司母戊大鼎就出土於此。

王陵遺址分東、西兩區,都為豎穴土坑(壙)墓。這類墓是古代最為流行,並且數量最多的墓形之一。其他墓形,如堆土墓、土墩墓、積石墓、土洞墓、磚室墓、石室墓、崖墓、岩洞墓等。王陵遺址內墓葬的形制有「亞」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所謂「亞」字形大墓,即方形或者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的墓室四邊各有一條斜坡墓道,平面略成「亞」字形,故稱。

而「中」字形大墓,即方形或者長方形墓室相對的兩側,各有一斜坡墓道,平面略成「中」字形,故稱。另外是「甲」字形大墓,即方形或者長方形墓室的一側有一條斜坡墓道,平面略成「甲」字形,故稱。此形制的墓比「中」字形墓小,墓主人可能是天子姬妾、國君及其夫人或高等級貴族。商周時期的豎穴土坑墓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墓葬的大小、結構有所不同,突出地體現在墓道的設置方面,而「亞」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大墓正說明了這一點。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於安陽市洹河北岸花園莊,城址大體呈方形,東西寬2.15公里,南北長2.2公里,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四周有夯築的城牆基槽。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延長了殷商的歷史時間,延伸了殷墟的範圍。洹北商城遺址的年代早於傳統意義上的殷墟晚商文化,略晚於鄭州早商文化,很可能是商代中後期的一處都邑遺址。

甲骨文發現地

甲骨文因攜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被稱為「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從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六大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而且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仍然相當明顯,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文化、軍事、社會習俗等內容,同時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據說夏朝已有馬車

殷虛發掘的殷代車馬坑是中國考古發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並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古國之一。在遺址中展出了6座殷代車馬坑和道路遺蹟,分別在安陽劉家莊北地、南地和孝民屯東地發掘。這幾座車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1車,其中5坑隨車皆葬兩馬,4坑各葬1人。經鑑定,殉人中多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研究證明,殷代的馬車造型美觀,結構牢固,車體輕巧,車馬坑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

青銅器

殷墟青銅器的大量出土,標誌著中國青銅文化在那個時期,已發展到了最高階段。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以青銅禮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鉞、刀、鏃,工具錛、鑿、斧、鋸、鏟……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再者當時人們亦會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金文),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保留了真實的面貌,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婦好墓

婦好墓,即殷墟五號墓,是一個商代後期的封建領主貴族墓葬。婦好生活於西元前12世紀前中期,是中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婦好墓位於殷城丙組基址西南,是殷墟宮殿宗廟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噓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婦好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婦好享堂是婦好死後,武丁為寄託哀思,在其墓址上所修建的宗廟建築。享堂前的漢白玉雕像,栩栩如生,是當代雕塑家根據有關資料,生動地再現了婦好當年的風采。

 

水對大地的改造.中國南方喀斯特

可溶性岩石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是一種地貌特徵。「中國南方喀斯特」擁有最明顯的喀斯特地貌類型(如尖塔狀、錐狀喀斯特)以及如天然橋樑、峽谷和大型洞穴之類的雄偉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佈廣泛,幾乎各省市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佈,處於南方地區的喀斯特地貌覆蓋了五萬平方公里,主要位於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等省市,南方地區的喀斯特面積佔整個中國喀斯特面積的55%。

再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是一個系列遺產地,第一期項目由雲南石林喀斯特、貴州荔波喀斯特、重慶武隆喀斯特共同組成,於2007年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第二期則由貴州施秉喀斯特、重慶金佛山喀斯特、廣西桂林喀斯特以及作為貴州荔波喀斯特遺產地拓展的廣西環江喀斯特共同組成,在2014年獲增補入世界自然遺產。

雲南石林喀斯特

雲南石林位於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面積350平方公里,景奇物豐,風情濃郁,是阿詩瑪的故鄉。石林形成於2.7億年前,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華,擁有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演化歷史最久遠、分佈面積最廣、類型齊全、形態獨特的古生代岩溶地貌群落,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也是世界唯一能以石林發育遺跡的喀斯特地貌區。

石林風景區範圍廣袤,山光水色各具特色,石牙、峰叢、溶丘、溶洞、溶蝕湖、瀑布、地下河等景觀錯落有致。景區內小石林(阿詩瑪景區),寬厚墩實的石壁像屏風一樣,將小石林分割成若干園林,當中最有名氣的景點當數「阿詩瑪」,當夜幕降臨,彩燈映照,更是五彩斑斕。

而大石林則由密集的石峰組成,有如一片石盆地。這裡的石林直立突兀,線條順暢,並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獨立岩柱高度超過40米。其中有「蓮花峰」、「劍峰池」、「千鈞一髮」、「極狹通人」、「象距石台」、「幽蘭深谷」、「鳳凰梳翅」等典型景點,最著名的當數龍雲題詞「石林」之處的「石林勝境」,而「望峰亭」為欣賞「林海」的最佳處。

貴州荔波喀斯特

荔波喀斯特因其典型的錐狀喀斯特及其特殊的生態過程、所保存的生物多樣性等而成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傑出代表。荔波喀斯特景區由東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區、甲良鎮洞庭五針松保證點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學遊覽區三部分組成,總面積21,285公頃。

景區擁有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稱「荔波三絕」。它們既有陽光充足的明亮生鏡,也有直射光難以到達的陰暗生境。山窪漏斗底部呈現濕度大、溫度低、變幅少、日照少、靜風的生境,而在山脊暴露部位則出現濕度低、溫度高、日照強、風大的生境。根據喀斯特地貌形態與森林類型的組合,可將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觀進一步分為漏斗森林、窪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類。

而茂蘭喀斯特森林作為一處珍貴的風景資源,卻在相當廣泛的程度上超脫了喀斯特風景的固定程式,改變了喀斯特荒蕪的情調,把山光水景、地下溶洞與碧綠森林景色揉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

貴州施秉喀斯特

在濕熱氣候和高植被覆蓋下,施秉喀斯特植被寄生、附生、攀緣等生物適應現象突出。在多岩石、地表水缺乏環境下,植物大量地通過改變根的固有形態和展布方式從石縫或石面吸收營養,形成「根穿石」、「根劈石」、「樹抱石」、「板狀根」、「匍匐根」、向光性生長的洞口石芽等生物喀斯特景觀,表現極強的石生性和對破碎性白雲岩的高度適應,展現出自然生命的奇特性。

施秉喀斯特因以錐狀峰叢峽谷地貌為主要特徵,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擬的自然美」,從多方面填補了中國南方喀斯特發育演化中的白雲岩類型的空白,使中國南方喀斯特成為完整的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喀斯特發育類型的傑出代表。

重慶武隆喀斯特

武隆喀斯特屬於長江三峽地殼抬升區,峽谷喀斯特、高原喀斯特、包氣帶喀斯特豐富,孕育出「溶洞之王–芙蓉洞」、「世界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橋群–天生三橋」、「後坪沖蝕型天坑群」、「天星洞穴豎井群」等獨立的喀斯特系統,堪稱「立體喀斯特」。

「溶洞之王–芙蓉洞」是一個大型石灰岩洞穴,全長2400米,洞體高大。洞內各種次生化學沉積形態(即鐘乳石類)琳琅滿目,尤其是正在形成中的池中珊瑚狀和犬牙狀方解石晶花,洞壁上各種姿態的捲曲石、方解石和石膏晶花更是國內稀有,世界罕見。

「武隆天生三橋」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氣勢磅礴的石拱橋稱奇於世,屬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天龍橋即「天生一橋」,此橋橋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宮,既壯觀又神奇。青龍橋即「天生二橋」,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橋。夕陽西下,霞光萬道,忽明忽暗,似一條真龍直上青天,故名青龍橋。黑龍橋即「天生三橋」,橋孔深黑暗,橋洞頂部岩石如一條黑龍藏身於此。黑龍橋景色以其流態各異的「三迭泉」、「一線泉」、「珍珠泉」、「霧泉」四眼寶泉而獨具特色。

後坪天坑群位於重慶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三峽腹地的武隆後坪鄉境內,總面積為15萬平方米的5個天坑,藏於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天坑周圍絕壁萬丈,天坑下面是地洞,地洞中隱藏著更大的天坑,極具科考價值且富有神秘感。

重慶金佛山喀斯特

金佛山位於重慶市南川區境內,最高峰海拔2238米,有「天然植物陳列館」之稱。「金佛何崔嵬,飄渺雲霞間」,每當夏秋晚晴,落日斜暉把層層山崖映染得金碧輝煌,如一尊金身大佛交射出萬道霞光,異常壯觀而美麗,「金佛山」因此而得名。金佛山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山勢雄奇秀麗,景色深秀迷人。峰谷綿延數十條大小山脈,屹立100多座峭峻峰巒。

景區內天然溶洞星羅棋布,以古佛洞最為著名,雄大幽深,洞中有山、有河、有壩,洞中有洞,層層交錯。區內以其獨特的自然風貌,品種繁多的珍稀動植物,雄險怪奇的岩體造型,神秘幽深的洞宮地府,變幻莫測的氣象景觀和名剎古寺遺蹟而同時被譽為「東方的阿爾卑斯山」。

廣西桂林喀斯特

廣西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範圍十分廣,幾乎在廣西每個地方都能找到喀斯特地貌的蹤影,作為旅客喜歡的莫過於從桂林到陽朔沿灕江兩岸的一段,這一段山體表現的是熱帶多雨地區,主要是雨水沖刷石灰岩山體所形成的特殊地貌景觀。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距今4億至2.5億年前的碳酸鹽岩地層組成。在長期地質內外營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峰林、峰叢、洞穴等典型岩溶地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漓江峽谷峰叢片區和葡萄峰林片區。

廣西環江喀斯特

環江喀斯特與荔波喀斯特天然連成一體,保存了從高原喀斯特逐漸過渡到低山丘陵喀斯特而構成的完整形態譜系,展現了峰叢、峰林、窪地、谷地、洞穴等類型的喀斯特景觀,並具有獨特而極致的美學特徵和美學重要性。環江喀斯特作為荔波喀斯特的拓展,對荔波錐狀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演化及分布的完整性作出重要補充。

後記: 電影《變形金剛4》在重慶武隆喀斯特取景

在電影《變形金剛4》中,擎天柱在香港大戰時被甩到了一個山谷,在這裡馴服了機器恐龍後,重返維多利亞港的主戰場。從香港到武隆只要一個跟斗,這是《變形金剛4》的取景地重慶市武隆縣,而山谷就是重慶武隆天坑景區的「天生三橋」。所以來到天生三橋入口處,會看見設置了一座大型的大黃蜂的模型,吸引影迷前來拍照。

安全勝於一切.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最強安樂窩

碉樓,屬於防守性建築,它集防禦、居住和地域特點為一體。特別是開平碉樓,屬於中西建築文化自主融合的鄉土建築,也是含有華僑歷史文化的特色建築。碉樓在明朝出現,當時社會動盪,村民為了防止土匪騷擾和颱風洪水,因此根據環境和地形,被迫建設碉樓自保。到了清朝,社會治安穩定,碉樓雖有修建,但數量不多,大多只是用來防洪,屬開平碉樓的發展初期。

其後清末民初,在外的華僑被排斥,於是開平華僑將金錢寄回國內,回國後發現秩序混亂,與鄉親們一起集資修建碉堡保護村民。這時開平的各個村落開始大量興建,並主動結合了西方的建築特點,成為鄉土建築文化做出突出改變,此時,已是開平碉樓的興盛時期,同時帶動了鄉村的發展。直到2001年被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名單,在2007年通過《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中國第35個世界遺產,同時也是中國首個含有華僑歷史文化的世界遺產。

一「避難」、二「防匪」、三「防預」

開平碉樓是根據當時社會環境建設,它的牆體比普通居住區用牆厚實堅硬很多,窗戶的開口比居住樓小,並設有鐵欄和鐵板,這是為了防止盜賊砸牆或者火燒。而開平碉樓又是屬於多層塔樓式建築,可以高地防守,又容易防禦外敵侵犯。碉樓樓頂還設有半封閉或全封閉的角堡,內部有射擊孔,可以向前和向下。碉樓修砌並不高,3至7層不等。

開平碉樓擁有三種不同的功能特點,分為「居樓、更樓、眾樓」。它既能滿足居住環境,又能達到防守功能的碉樓,為居樓。「居樓」多為家中富有的村民獨資建造,且建立在村落的後方,空間大,能滿足生活起居所有條件,且設施完善,建築外部裝飾性強,為村落的標誌性建築。

另外「更樓」和「眾樓」都是以防禦為主,更樓出現最晚,多建立在村口或村外,有預警和與周邊村落聯合防禦的作用。而眾樓出現的最早,但建立在村後方,是由村中所有人或者部分人集資修建,它的造型簡單,主要以防禦為主,雖也有房間,但房間每戶人家只能分到一間,且只能在避洪避土匪時使用。

鋼筋水泥樓

村內「鋼筋水泥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收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整座碉樓用料全部是水泥、砂、石子和鋼筋建成,建成之後,極為堅固耐用,但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也有的在內面的樓層用木閣組成。

土樓

「土樓」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泥磚曬乾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築泥樓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禦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而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牆。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牆,一般有1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牆相比。

青磚樓

我們最常見的磚樓是「青磚樓」,是當時青磚易得的緣故而建。青磚碉樓有不同的造法,牆體內部用泥或水泥刷一遍,或者是更純粹的全部用青磚砌築。紅磚碉樓也有兩類,一是用早期土法燒制的紅磚砌築的碉樓,這個如今在開平已經很少了,所以迎龍樓早期所建部分,是極其珍貴的遺存。少部分碉樓用也用近代的紅磚建造,在紅磚外面抹一層水泥,和現在的許多房屋的建築材料一樣。

石樓

「石樓」是開平現存數量最少的碉樓,它的牆體有的由加工規則的石材砌築而成,有的則是把天然石塊自由壘放,石塊之間填土粘接,所有又叫做「壘石樓」。由石樓建造的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佈在大沙等山區。

歷史文化名村「自力村」

自力村碉樓群以其遍佈油菜花的遼闊花田和碉樓群著稱,也是開平旅遊的必訪之處。自力村取「自食其力」之意,由三條方姓自然村安和里、合安里和永安里合併而成,分別建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現在村中現存9座碉樓、6座別墅,它是一個罕有地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國鄉村的廣泛交流,不少樓內還保存著完整傢俱、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等用品。

最美麗村落「馬降龍村」

馬降龍村背靠氣勢磅礴的百足山,面臨清澈如鏡的潭江水,五條古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地分佈在青山綠水之間,村落為黃、關兩姓家族於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興建。該村有7座碉樓和8棟西式別墅,均建於20世紀初期。碉樓別墅掩映在茂密的翠竹叢中,與周圍民居、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登高遠眺近觀,有如翠竹綠浪叢中「海市蜃樓」驚現古城堡之感。

百年前統一建村的「錦江里」

錦江里村落位於蜆岡鎮,由清朝光緒年間黃氏家族按規劃建成此村。在眾多碉樓群中,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瑞石樓。瑞石樓集開平碉樓建築工藝之大成,無論整體造型還是樓內細節的雕琢都極為考究,樓宇內部裝修秉承嶺南建築風格,得益於開平華僑的雄厚財力,傢俬均採用酸枝木等當時的頂級材料打造,歷經嶺南百多年濕熱的氣候考驗,卻保存完好,幾乎從未經歷修葺,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建築遺產。

歐陸風情「赤坎古鎮」

赤坎鎮,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因建於「赤土高地」而得名,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現在古鎮的街道依然保持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原貌,最具特色的建築就是騎樓,以堤西路的騎樓最為壯觀,構造也極為講究,幾乎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融入當時先進的西洋混凝土建築材料,使小鎮被譽為「騎樓王國」。

後記: 香港也曾發行過「開平碉樓」主題郵票

香港郵政曾以一款「中國世界遺產系列第六號︰開平碉樓與村落」為題的郵票小型張及相關集郵品將於2017年推出發售。郵票小型張展示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田野上的碉樓群,包括養閒別墅、雲幻樓、居安樓和安廬,並利用電腦技術把開平其他村落的碉樓融入畫面。郵票小型張右側為碉樓頂層的大特寫,令人仿如置身其中,眺望着開平村落的秀美風光。

 

東方古城堡.福建土樓

世界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

福建土樓是指以土、木、石、竹等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房屋。福建土樓大多為方形或圓形,主要分佈在南靖和永定,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土樓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合聚族而居和防禦外敵,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源於中原漢民南遷

福建土樓像是一部記錄中原漢民南遷的特殊詞典,既古老又神秘。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的大遷徙相有關。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後其再經過幾次遷徙後,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此位置地勢險峻,人煙稀少,野獸經常出沒,盜匪四起,令兩族聚集力量、共禦外敵。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圓形土樓

在各式各樣的土樓形狀中,圓土樓是最吸睛的,因為中國的古老文化中始終有著天圓地方的概念,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對圓形有著天然的好感,而且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是土樓三種典型中最富藝術魅力的一種。在眾多圓樓中,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大門、祖堂等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兩邊的建築對稱,這與其他種類的土樓相同。

多環同心圓樓外高內低,樓中有樓,環環相套。祖堂設於樓中心,環與環之間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與祖堂相連,只有一環的圓樓祖堂則設於正對樓大門的後側廳堂。而圓樓的主樓呈圓形狀,以厚實堅固的生土牆承重,其土牆依層次升高而逐漸減少厚度,樓層愈高、直徑愈大的圓樓土牆也愈厚。多環同心圓樓的第二環以內的牆體均用青磚或土坯磚砌成,這種方法既可節省空間,又可適應內部結構靈活多變的需要,同時也無需像外環那樣突出防衞功能。

方形土樓

從外觀看,四周高牆聳立,四角規整,呈封閉式,防衞功能十分突出。方形土樓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內部佈局、結構由於受樓主需求、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等不同因素影響,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方形主樓的平面,呈「口」字長方形的佔絕大多數,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為數甚少。後者中間的樓層與緊密相連的樓層等高,有的略低於主樓。「日」字形樓或位於中間的樓、「目」字形樓左右兩側的樓,一般是後人所擴建。新樓、舊樓融為一體,既節省用地、擴大居住空間,又保持全樓整體的統一,更能體現整個家族的團結。這兩種土樓的樓內均設置若干度門相通,可謂四通八達。「目」字形樓兩側正面的大門比中間原有的正面大門稍小,並且兩門對稱,既顯示主次分明,又美觀規整。

五鳳樓

屋脊飛簷多為五層疊,猶如展翅的鳳凰,故名。內裡設有廳堂、橫屋等(有的沒有設中堂,簡化成「兩堂兩橫」),跟其他土樓的最大區別在於五鳳樓前低後高,逐級升高,後側主樓最高,頂瓦呈層疊式。如若地基為山地斜坡,則樓內廳堂、橫屋都隨地勢而呈階梯式升高,樓內地面亦呈階梯形。

初溪圍樓群

初溪土樓群位於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屬漢族傳統民居建築。土樓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圖案般舒展有致,有著三百至六百年歷史。有趣的是,初溪土樓群的樓名中間都帶有一個「慶」字,以示人丁興旺、萬事如意。而在不同的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有600年「高齡」,而直徑31米的善慶樓就僅有30年歷史。

集慶樓由兩個環圓形組成,外圈頂層外牆設置了9個瞭望台及多個樓梯。第四層樓外牆的簷下有4個瞭望台,整個土樓只有一道大門。現在的集慶樓內設置了大型客家民俗博物館,共展出各個時代具有珍貴價值的文物。從山頭的觀光亭能一覽依山而建的初溪土樓群,土樓或大或小,或方或圓,一覽無遺。

洪坑圍樓群

洪坑土樓群主要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五鳳樓、半月形等造型。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影響極深,而八卦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一,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樓房時,客家人加以運用。經過數代的播遷,客家人面對著自然與社會中種種困難,從安全角度出發,在設計、建造土樓時便運用八卦。

「振成樓」的設施佈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土樓是懸山頂抬梁式構架,按八卦形設計,每卦6間,一樓梯為一個單元。前門是「巽卦」,而後門為「乾卦」。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通。樓內有一廳、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陰陽兩極)、三門(即正大門和兩頭邊門,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牆,一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

高北圍樓群

在高北土樓群中,建築最經典的是承啟樓,也被稱上「土樓王」之名,坐落在高北土樓群的核心位置。承啟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4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6.4米,全樓共有400個房間,3個大門,2口水井,整個建築佔地面積約5400平方米。承啟樓鼎盛時曾居住過80多戶600多人,全是江姓同族人。

這些土樓周邊都鋪設著青石板小道,樓與樓之間也是用青石板相通,各座土樓分別有一條青石板通到樓後的總幹道。總幹道則一直延伸到後山腰,在高處俯瞰,錯落有致,更彌漫著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承啟樓這種平等的聚居方式,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範例。

田螺坑圍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主要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共5座土樓組成,居中的方形步雲樓和右上方的圓形和昌樓建於清嘉慶元年,其後又在周邊相繼建起振昌樓、瑞雲樓、文昌樓。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佈局,被當地人稱為「四菜一湯」。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歎為觀止。

田螺坑土樓群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因其獨具特色的建築形體組合,被中國古建築保護專家羅哲文稱為「世界建築奇葩」,是福建客家土樓群的典範。

河坑圍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南靖縣書洋鎮曲江圩河坑自然村。相傳在四百多年前,河坑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地方,張氏先民在不斷的遷徙中被這裡的山水風光所吸引,就在這裡安營紮寨、繁衍生息。然而這裡也是野獸和山匪經常出沒的地方,於是勤勞樸實的先民們就夯築起一座座莊嚴宏大的土樓。

河坑土樓群的建築風格很有考究,圓形樓和方形樓建築結構均是封閉式的,只有一個大門可以進出。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現存6座方形土樓,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歷史味濃厚。

大地圍樓群

大地土樓群位於華安縣仙都鎮,有二宜樓、南陽樓和東陽樓等古建築,其中二宜樓有「民居瑰寶」之稱,樓內建築裝飾精緻華麗。大地土樓群的選址,是中國傳統「風水」建築理論的體現,兩條小溪澗匯流於二宜樓前,曲折迂回,擇址呈現出幾何學圖形。

當中「東陽樓」更是一座巨型的生土方樓,背靠獅子山,意含「獅子踏印」。用現代的觀點來說,東陽樓的建築思想不再圍繞著防禦,而追求廳大、廚房大、洗手間大、住房小的「三大一小」的居住舒適性,在一百年前的華安山區出現,在山區的民居建築史上少見。

No Comments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