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美麗畫卷

描繪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美麗畫卷

發布時間:2022-09-07 10:23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周祎字

多彩非遺薪火相傳,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活態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為做好新時代非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和旅游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重要論述精神,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分類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取得顯著成效、進入系統性保護新階段,提供了非遺保護傳承實踐的“中國方案”。

  推進依法治理,筑牢非遺保護傳承“四梁八柱”。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奠定堅實法律基礎。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為做好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指明目標方向。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聯合中宣部、財政部印發非遺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聯合財政部出台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逐步健全配套政策,搭建起非遺保護傳承法規體系的主體框架。全國31個省區市均出台非遺保護條例,一些市、縣出台地方性法規,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法治化、規范化水平持續提升。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現已建立包括調查記錄、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區域性整體保護、傳承體驗設施、理論研究在內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著力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各級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其中包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批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批3068人。大力提升區域性整體保護水平,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積極做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的申報和履約工作,截至目前,共有昆曲、中醫針灸、太極拳等42個項目列入其中,總量居世界第一,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亮麗風採。

  注重創新發展,持續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圍繞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創新實施多種行之有效的非遺保護方式。實施非遺記錄工程,對1805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保留“中國記憶”。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會同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5)》,舉辦1100余期培訓班,受訓學員超3.8萬人次,加上延伸培訓,覆蓋人群超10萬人次。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發布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對14類383個項目予以重點支持。實施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增強瀕危劇種、曲種的生命力和存續力,挖掘闡釋民間文學的時代價值、社會功能,推動傳統體育、游藝納入全民健身活動,擴大和增強了非遺保護的社會基礎、傳承後勁。積極推動非遺學科專業建設,11所普通高等學校設立非遺保護本科專業,12所院校開展非遺方向人才培養試點。

  服務工作大局,探索非遺連接現代生活路徑。發揮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資源優勢,帶動城鄉就業、群眾增收。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關於持續推進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截至2022年6月,支持各地設立非遺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設立在脫貧縣,培養出包括“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在內的一批優秀帶頭人。連續3年舉辦“非遺購物節”,打通非遺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最後一公裡”,2022年銷售額超16億元,成為群眾參與非遺保護、共享保護成果的文化消費品牌活動。統籌非遺保護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制訂《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工程建設方案》,推動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業態,推出一批非遺特色鮮明的主題旅游線路,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與現代生活充分聯結,展現亮麗風採、煥發勃勃生機。

  加大推介展示,持續構建非遺現代傳播格局。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開展非遺展示系列活動,2022年活動期間,線上、線下6200多項活動精彩綻放。定期舉辦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非遺博覽會、中國原生民歌節、全國非遺曲藝周。積極推動非遺線上傳播,連續3年舉辦“雲游非遺﹒影像展”,2022年匯集2800余部非遺題材影片、紀錄片在線公益性展播。連續2年舉辦“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在網絡平台集中展示年俗非遺項目,累計播放量20.3億次。邀請、支持各級各類媒體廣泛參與非遺傳播,央視綜合頻道制作播出《非遺公開課》《非遺裡的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開展“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宣傳活動,抖音等新媒體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看見手藝計劃”等非遺傳播專項行動。2012年以來,全國共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35萬余場次,海內外民眾得以走近非遺、體驗非遺、品味非遺、愛上非遺。(作者:胡和平,為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