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心睇驗-道路之行【京杭大運河6水鄉】

美麗中國.心睇驗-道路之行【京杭大運河6水鄉】

道路是旗幟,是形象,是方向。由古至今,人類總是沿著一定的道路向前發展,任何一項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探索和選擇發展。「道路之行」系列就是透過不同主題的方向貫通,為大家呈現國內多姿多彩的景色,從歷史的蕩氣迴腸裡,走進現今的當代城市……今期介紹京杭大運流經的省市景點,一起了解千年運河歷史。

京杭大運河的誕生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大運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及天津,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及演變大致可分為三期。第一期是「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開鑿邗溝(從江都邗口至山陽淮安末口,今為江蘇揚州至淮安),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鄭州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第二期為「開鑿隋朝運河系統」。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通濟渠,直接聯繫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其後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第三期為「開鑿元、明、清運河系統」。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二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鑿濟州河,從任城(今山東濟寧)至須城(今山東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開鑿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開鑿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直至,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時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北京】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

通惠河

通惠河是北京市的一條河流,是京杭運河的一部分。通惠河河段長約20公里,西起東城區東便門與南護城河相連,向東穿過朝陽區,至通州區北關五河交匯處。

玉河故道

玉河故道是通惠河的一段,與元大都同時建成,主要用於漕運,當年北京的糧食大多經通惠河運入北京城。在2013年,「玉河故道」作為大運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併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中,而「玉河故道」就包括澄清上閘及澄清中閘。

澄清閘

澄清下閘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為調節積水潭水位、滿足漕船航運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築物。該閘初名海子閘,分上、中、下三道閘口。元代元貞元年(1295)經元世祖忽必烈賜名「澄清閘」,後將其木質結構改為石材重建,起着調節河道水流不穩,控制水位的作用。澄清下閘位於北河衚衕東口,經2016年考古發掘面世,主要保存閘口、閘牆、閘槽石、河底石等構件。澄清下閘是大運河重要人文遺產的最好見證,成為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

什剎海

什剎海是北京中心城區的一個風景區,位於北海公園北門附近,由前海、後海、西海及沿岸名勝古蹟組成。什剎海在京杭大運河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天津】京杭大運河城市

天津市打造京杭大運河天津段文化旅遊,先後完成境內北、南運河河道維護、堤岸綠化和沿線道路鋪設等工程,打造了天津武清郊野公園及北運河休閒驛站、三岔河口旅遊區和楊柳青古鎮運河景觀等景點,讓遊客在運河遊的同時感受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天津境內大運河全長約190公里,其中全長71公里的北、南運河天津三岔河口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京杭大運河中南運河的重鎮

德州段運河,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德州段運河原為漢屯氏河,隋之永濟渠。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始開通州河、會運河後稱大運河。當時,臨清至天津段稱御河,也稱衛河(因春秋時屬衛地)。至清代始稱南運河。自夏津縣白莊入境至武城縣四女寺閘段,為衛運河;由四女寺閘向北至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流入河北吳橋段,為南運河,全長141公里。

連鎮謝家壩

歷史上,謝家壩段的古運河多次氾濫成災。因此,清康熙年間,連鎮謝氏鄉紳捐資,組織人力用糯米熬漿,加灰土、泥土混合築堤,故名謝家壩,此後,謝家壩再沒有決堤。如今,為了再現謝家壩的歷史風貌,當地對大壩主體進行了修繕加固,用了百餘袋糯米、數以千計的木楔。東光縣還建設了謝家壩水工智慧博物館,通過實物、圖片、文字、模型,展示大運河的水工智慧。

華家口夯土險工

大運河許多部分都是利用自然河道疏鑿而成的,設計許多彎道是為了人為延長運河長度來解決水位落差的問題。可水流在彎道轉彎處衝擊了過大易造成彎道處決口,華家口段就是這種彎道易決口段。據了解,華家口段歷史上曾多次決口,僅在晚清時期載入縣志的就有兩次決口,這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也影響了作為當時運輸大動脈的航運。

照片中的位置就是大運河華家口段,它屬於景縣安陵鎮華家口村,對面屬於吳橋縣。華家口夯土險工原建於清宣統3年(1911年),是時任知縣王為仁主持修建。自該險工修好後,大運河華家口段再沒有決堤記錄,沿用至今已有102年。

 

【山東】京杭大運河中的多個遺產點

京杭大運河在山東境內就有643公里,佔了三分之一。其依次經過山東德州、聊城、泰安、濟寧和棗莊5市。大運河山東段內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臨清運河鈔關、陽谷古閘群: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等15處遺產點。

臨清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位於臨清市老城區內明代會通河旁,是明清兩代中央政府設於運河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也是現有僅存的一處運河鈔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清運河鈔關是僅存的運河鈔關,對研究當時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發展均具重要價值,是研究漕運歷史、封建社會經濟關係、社會形態的重要實物資料。

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

運河自南入境,經張秋鎮、阿城鎮、七級鎮。在歷史上,該段運河由於水量不足,運河河道南高北低,落差較大,因此在張秋、阿城、七級三個碼頭分別建有荊門、阿城、七級上下閘,以節制水源,調節水位,保證漕船暢通和停泊。現在,城鎮中能感受到運河所留下的寶貴物質。

南旺水利樞紐

南旺是運河的千年古鎮,位於濟寧市汶上縣西南部。為了保護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當地在工程原址上建設了這座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這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座遺址公園發掘總面積4000餘平方米,包括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運河北堤、白公祠、潘公祠、白大王廟等遺址,以及大運河南旺樞紐水工科技館等新配套設施,記者跟隨當地文博人員走進公園,只見一座明代建築——南旺分水龍王廟屹立其中,還有當年的石碑、房基。雖然,今天的南旺分水樞紐已聽不到滔滔的水聲,卻也掩飾不住昔日的輝煌。

利建閘

利建閘位於微山縣南陽鎮建閘村,是南陽新河建成的9座節制閘之一,始建於公元16世紀(明嘉靖年間) ,公元18世紀時(清乾隆年間)重修,是明清兩代會通河上重要的節制閘。20世紀初,利建閘隨會通河微山段的停運而逐漸廢棄。現船閘保留有石質閘座,閘座保存基本完整,呈八字形,條石砌成,條石長短不一,厚度多在50厘米左右。南側雁翅、西側閘座保存較好。 2013年10月,南陽閘、利建閘及河神廟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大運河申遺成功,利建閘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會通河微山段遺產點。

韓莊運河

韓莊運河,京杭大運河山東省內最南段北線,自微山縣韓莊鎮微山湖韓莊出口起,東南行,經棗莊市嶧城區、台兒莊區達陶溝河口入江蘇境,與中運河相接,全長42.5公里,區間流域面積1828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伊家河、嶧城大沙河。

最早開挖於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的泇運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該河加深、加寬,裁彎取直並拆除了沿河各閘,定名韓莊運河。設有韓莊船閘、萬年閘船閘、台兒莊船閘,二級航道,可常年通航1000噸及以上船舶。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在山東省南段,也沿用韓莊運河河道。

 

【江蘇】大運河河道最長之省份

江蘇境內大運河全長690公里,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8市,是中國大運河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多、保存狀況最好和利用率最高的省份,直至今天,大運河江蘇段仍是黃金水道,年運輸量超過10條鐵路。

宿遷段

古老的大運河從宿遷穿境而過,全長112公里。據史料記載,運河流經此地開闢了三個歷史階段不同的主航道,境內的汴河、黃河故道和中運河先後作為隋至元、元至清和清以後的漕運主航道之重要河段,見證並維繫了隋唐至今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

在大運河宿遷段的各類文化遺產中,水文化遺產是運河遺產中最不可替代的珍貴文化資源。通過專家組研究討論,我市確定了156項水文化遺產,其中工程建築類水文化遺產120項,非遺類水文化遺產35項,文獻資料類水文化遺產1項。除去古代水工遺存、民國劉老澗船閘遺存,1958年竣工的宿遷船閘、1978年所建的皂河抽水站等水工遺跡在當時都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創新水平,是珍貴的水文化遺存。

清口樞紐

清口樞紐,位於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是一個水利工程遺產區。在其4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佈著53處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清口樞紐,歷史上是黃河、淮河、中國大運河三條河流的交匯之處,也是中國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之一。

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漕運總督部院遺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佈局嚴謹,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南面的北宋鎮淮樓、迎熏門(南門),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規模宏偉,佔地約2萬平方米,有房213間,牌坊3座,中曰「重臣經理」,東西分別曰:「總共上國」、「專制中原」。大堂坐北朝南,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2.8米,五開間五進,青磚地坪,有大柱34根。

淮揚運河揚州段

邗溝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揚州則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國唯一的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揚州城址的變遷與運河開發密切相關。據《左傳》記載,公元前486年,「吳城邗,溝通江淮」。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的邗溝,成為大運河的起始河段。隋煬帝大規模全線開鑿大運河,以揚州為中心,在邗溝的基礎上進行南北擴掘和連接。扬州古运河水质清澈,穿城而过,沿岸古迹林立,风土人情独特有趣。

江南運河常州城區段

大運河常州段西至武進與丹陽交界的荷園裡,東至武進和無錫交界的直湖港,全長45.8公里,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開鑿於春秋時期,也是最早開鑿的江南運河段落。其中江南運河常州城區段,西起連江橋、東至東方大橋,長約23公里,被列為世界遺產大運河的27段河道之一。江南乃「水鄉澤國」,也是運河起源之地。

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

橫貫於無錫市的古運河段以吳橋經西水墩、南門至清名橋這長約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鄉風情。清名橋位於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會處,是古運河無錫段的最佳景點。

北接長江,南達太湖,全長四十多公里,縱貫無錫城區。無錫古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長子泰伯在梅里建勾吳國,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領民眾開鑿了伯瀆河。歷史上吳王闔閭攻楚,夫差北上伐齊,都曾通過這條河。可見這條河當時不僅是在交通和農業灌溉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軍事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今,這條河雖然已經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無錫三千年風風雨雨的歷史,交織著水鄉河古樸醇厚的民風民俗。

江南運河蘇州段

運河蘇州段西起蘇錫兩市交界的新安沙墩港,南至江浙兩省交界處的鴨子壩,流經相城區、虎丘區、姑蘇區、吳中區和吳江區,穿濱湖、淀泖和浦南三區域,長81.8千米。運河蘇州段在太浦河以南段(吳江區平望鎮)又名瀾溪塘,故運河蘇州段西起新安沙墩港,南至太浦河,全長64.0千米,匯流面積2500平方千米。

 

【浙江】京杭大運河的南端

京杭大運河的「杭」即是浙江杭州,浙東大運河則是京杭大運河的延伸,從杭州出發,途經紹興、寧波,直至寧波三江口入海,一直是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如今,從河畔人家到科技小鎮、從古橋渡口到文藝街區,亞運場館沿河崛起,工業遺存重煥生機,這裡的運河沿岸呈現出一派綠色生態、活力開放的現代生活景象。

南潯古鎮

南潯古鎮位於浙江湖州南潯區,初為潯溪村、南林村,至南宋淳祐十二年建鎮,取兩村名之首字,稱「南潯」,至今已有760多年歷史。南潯古鎮是因大運河而起源、發展、興旺的市鎮的典型例證,大運河及周邊地區發達的蠶桑與農耕經濟,依託大運河的水利和運輸功能,支撐了南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歷史上的經濟重鎮。

長安閘遺址

嘉興長安閘是古代系統水利工程,歷史上包括長安新老兩堰(壩)、澳閘(上中下三閘和兩水澳)。現存有長安堰舊址(老壩)、上中下三閘遺址、閘河,另保留有清代的「新老兩壩示禁勒索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船閘管理用房等相關設施。

長虹橋

位於嘉興王江涇鎮東長虹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分別在清康熙五年、嘉慶十七年、光緒六年三次重修。橋全長72.8米,橋面寬4.9米,東西橋階斜長30米,各有台階57級,橋拱三孔,是縱聯分節並列砌築的半圓型石拱橋。長虹橋不僅是嘉興市最大的石拱橋,也是京杭大運河上罕見的巨型三孔實腹石拱大橋。

鳳山水門遺址

鳳山水城門建於1359年,是杭州唯一現存的一座水上古城門,有650年的歷史。鳳山水城門作為杭州古代五水門中唯一尚存的一座,具有歷史地標作用,是研究杭州城池變遷的坐標。杭州段運河河道線型、尺度及駁岸等因城市變遷和航運發展而改變,唯鳳山水城門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時期原狀,十分可貴。

富義倉

富義倉是舊時中國各地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隋唐已有。富義倉,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霞灣巷8號,京杭大運河畔。地處勝利河與古運河交叉口,是清代國家戰略糧食儲備倉庫。其南面是反映接駕文化的御碼頭,往北是佛文化氣息濃厚的香積寺和大兜路歷史文化街區,東為特色臨水古街——勝利河美食街,西則與運河特色畫舫「乾隆舫」隔河相望。

拱宸橋

拱宸橋東西橫跨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誌。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清光緒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間幾經興廢。該橋全長92米,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築,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呈柔和弧形,為三孔薄墩石拱橋,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形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是杭州城區最大的一座石拱橋,同時也是拱宸橋地區的標誌性建築物。

廣濟橋

「長橋步月」舊為「塘棲二十四景」之一。塘栖廣濟橋又稱廣濟長橋或通濟橋,俗稱長橋,位於杭州市臨平區塘栖鎮內,是如今京杭大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也是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

橋西歷史街區

橋西曆史街區位於拱宸橋西側,曾是清朝同治年間一度繁盛的水陸碼頭,有著濃厚的人文歷史背景。街區完整保留了江南水鄉古建築群的風貌和肌理,並保存了大量的歷史遺存。現在它引進了方回春堂、天祿堂等老字號,為這條有著深厚運河文化的老街注入了濃濃的懷舊氣息。

大運河的影響

一直以來,大運河對國家經濟的繁榮和穩定都有著重要作用,由於大運河的通航,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的聯繫和交流,加強沿岸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興起,也令運河沿岸逐漸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城鎮。更讓杭州、揚州、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等,運河經過的地方,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個個繁華的都市,融入到城市的血液裡。

 

以上介紹就京杭大運河的發展、起因及遺址,有時間放個長假期的朋友不妨抽空逐段遊覽感受一下,遊走一條千年運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