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中國.新體驗-藝文薈萃【山西、甘肅、河南、寧夏】

美好中國.新體驗-藝文薈萃【山西、甘肅、河南、寧夏】

中國藝術文化極其豐富並且輝煌,包括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築、雕塑、工藝美術等,另外還包括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族風情、等。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有偉大的創造,都滲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欣賞,讓我們打開這藝術文化大門吧。

 

 

黃河文明的搖籃、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被賦予了太多太多的歷史標籤。山西作為中國文物最富集的省份,堪稱「大地上的中華文明博物館」,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一村一城,都是五千年曆史的倒影。這片歷史悠久、文明星燦之地,邀您來一場人生壯遊,讀一本家國史書!

 

 

 

山西博物院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培育對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徵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博物院亦曾先後獲得魯班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國家級青年文明號等榮譽。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佔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共設12個展廳。主館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徵著豐收富足與安定吉祥,並以現代技術手段詮釋了古人對建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 的審美取向。館內共有藏品50餘萬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書畫等頗具特色,藏品之多絕對值得到處一遊!

晉侯鳥尊–這是第一代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周時人們崇尚祭祀活動,在祭祀活動中常見到尊彝祭祀器,旨在讓先人在冥界也可享用各種動物肉食。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兩行共九字。而鳥是西周時期晉國的圖騰,是連接人與天神的神物,因此鳥尊亦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侯馬盟書–此為山西省侯馬市出土的玉片文物,絕大多數為圭形,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為墨筆。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鬥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晉國歷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雨中畫鴨圖–清代著名書畫家傅山的作品,傅山畫作存世稀少,多以花卉、竹石、山水等為多,《雨中畫鴨圖》乃是其年逾古稀時,信手畫就的禽鳥動物題材之作,尤為罕見。鴨子的神情被傅山描繪的如此惟妙惟肖,足見他對體察事物的精微細緻,畫家以生活為藍本,緊扣「雨中」二字,取其意態,而後注於筆墨,頃刻而成,高妙之極。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濱河西路13號

 

 

「不到晉祠,枉到太原。” 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祭祀周朝晉國的開國諸侯唐叔虞及其母親邑姜所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在其當地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晉祠裡最不能錯過的是晉祠三絕、晉祠三寶(三大古建築)。三絕是指:一絕「宋彩塑侍女像」,二絕「古柏齊年」,三絕「難老泉」;三寶是指: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古色古香的文物古跡,純正古樸的美麗和活力,讓人身臨其境!

晉祠佔地面積130餘萬平方米,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是集莊嚴壯觀與清雅秀麗,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建築佈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結構壯麗而整肅,為全祠之核心,整個建築群佈局緊湊、嚴密,既像廟觀院落,又像皇室的宮苑。

聖母殿–為晉祠古建三絕之一。創建於宋天聖年間。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薑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金人台–共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保存完整。據說,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一條小船,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並把它抬回金人台。聖母令手下將領,在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作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金人腳上迄今還留著三刀印痕。

魚沼飛梁–屬晉祠三寶之一,是一座精緻的方形荷葉魚沼的古橋建築。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在古代橋樑中,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樑,僅此一座實物遺存,即使放眼世界,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橋,實為可貴。

 

地址 :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平遙是晉商重要發源地之一,而日昇昌票號,是中國票號的始祖,也是中國現代銀行的開山鼻祖。從清道光初年成立到歇業,日昇昌票號歷經100餘年,分號遍布大陸35個大中城市,業務遠至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而著名。如今「日昇昌票號」化身「票號博物館」,是晉商文化、晉商精神的學習之處,每年有上百萬遊客參訪,來一窺500年前晉商的輝煌。

日昇昌,坐南朝北,並列兩院,南北進深65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三進院落。為清朝著名金融機構,有清朝第一大票號之稱。前身是西裕成顏料莊,從事的是傳統的顏料行業,後來成為中國第一家開始兼營匯兑的私人金融機構。道光初年,西裕成顏料莊正式更名為日升昌票號,專營匯兑山西平遙日升昌票號。如今的日升昌票號已改為中國票號博物館,共設有二十餘個展廳,大體上分為史料展示和原貌展示兩部分,向人們展示著中國古代銀行業的輝煌歷史。

日昇昌票號輝煌之時,被稱作是「一張匯票走天下」,即顧客可以懷揣一張日昇昌匯票,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貨幣的存儲與兌換業務。而在票號正門之上,懸掛著一幅藍底金字的牌匾,牌匾上赫然寫著「匯通天下」四個大字,詮釋了日昇昌早期的規模與榮耀。據民間所傳,「匯通天下」四個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所書,以示對日昇昌票號的褒獎與肯定。

也許有人覺得古代技術落後,匯票書寫又簡單,一定會有人仿造,其實在匯票裏面有大量的防偽措施,日昇昌銀票的防偽標識分別為筆跡(專人寫匯票,字跡統一);印章;浮水印(匯票的四個角上有日昇昌防偽浮水印);文字密押。其中,文字密押是最有效也是最有神秘感的一種防偽標識。有了這些防偽措施,日昇昌從未發生過一次誤領、冒領事件。

日昇昌票號大院牆高宅深,為了防盜,牆磚內夾銅錢、鐵塊,喻義「銅牆鐵壁」,房屋之間高懸鈴鐺,防盜賊飛簷走壁,院落上空都架設有鐵絲網,而鐵絲網上亦有響鈴。

 

地址 :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西大街38號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傑作,位於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鉅製。永樂宮壁畫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裏。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壁畫共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永樂宮壁畫屬道教壁畫,即道教宣傳畫,其目的是揭示教義和感召人心。它的繪製時間早於歐洲文藝復興,幾乎和元代共始終。現存壁畫面積1005.68平方米,主要分佈在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4座元代建築內。龍虎殿、三清殿是以傳統工筆重彩勾填畫法,繪製了統領山川田野的護衛神祇、道教諸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場面,將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社會歷史擬人化,以道為主宰,探索宇宙自然規律,集中表現了道教「萬物歸元」的思想。

純陽殿、重陽殿是以青綠山水連環畫的方法,繪製了呂洞賓、王重陽一生的傳記故事,表現了道教懲惡揚善、扶危濟貧的宗旨,以鞭撻惡勢力、嘲諷為官不仁者為己任的積極人生態度和「敬天愛民」的人本思想。在藝術上,它是唐宋繪畫傳統的繼承和完善,是元代道教表現真善美的藝術精品;是除敦煌壁畫以外我國另一處舉世公認的藝術瑰寶,素有「東方畫廊」的美譽。

永樂宮是元代道教建築的典型,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特有的風格。現存主要建築為一門三殿,即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全部建築按軸線排列,其中,三清殿體積最大,殿前院落空間也最大,後方的純陽殿、重陽殿體積和院落逐漸縮小。三清殿、純陽殿的抬梁式構架均採用殿堂形制,下架用明栿,上架用草栿。外檐用六鋪作單抄二昂斗拱,無極門和重陽殿外檐用五鋪作單抄單昂斗拱。

三清殿是永樂宮最為宏偉的主體建築,雄偉壯觀,殿頂的琉璃製品製作精美,色澤鮮麗,光潔如新,殿脊兩端的鴟吻作巨龍盤旋之勢,形態優美自如。永樂宮的三大殿均是元代建築的佳作,是研究宋、元建築結構演變過程的重要的實物例證。

 

地址: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永樂北街78號

 

 

 

 

甘肅位處黃河上游,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一個有悠遠歷史及多民族的省份,故孕育了不同地域文化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敦煌的飛天到崆峒的武術,從藏族的白衣蒙面舞,到呼麥的馬頭琴,到裕固族的民歌,無一不閃耀著中國西域精神。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部遼闊的戈壁中,曾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它的歷史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點,它的風采令無數旅行者為之著迷。市區東南的莫高窟,是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這裡有精美的壁畫與塑像;西北方向的玉門關與陽關,是漢代遺留至今的著名關隘。敦煌的自然風光非常值得欣賞,奇特的雅丹地貌群,是拍攝愛好者的勝地。

沿著長廊徐徐前行,每一座石窟中都深藏著中國文明史中最輝煌的精髓,每一座石窟都如同一道通往千年前的大門,在昏暗和沈寂中給人們講述著關於歷史、關於過去的故事。莫高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産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朝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敦煌飛天反彈琵琶-石窟壁畫中,創作元素最多的當屬美麗的飛天形象,輕盈、飄逸、自由,為人們打造出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充滿了中國傳統意境和浪漫美感。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莫高窟第17窟-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洞。此窟建於晚唐大中、鹹通年間(851-862年),位於16窟甬道北壁,初建時是敦煌高僧統洪辯的影堂(紀念堂)。洪辯法師俗姓吳,幼時即出家,學養豐厚,通曉吐蕃語,轉譯佛書,精通佛理。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率眾起義推翻吐蕃對敦煌及河西地區的統治,重新歸附唐王朝。因洪辯力助張議潮收復敦煌及河西,後被唐宣宗敕封為釋門河西都僧統,統管吐河西地區的佛教事務。

深深被宏偉莊嚴的敦煌震懾住,那種實地體驗十分難得。壁畫除了佛教故事也有些生活化的場景,站在洞內遙想當年唐漢的強大繁盛,認識一下佛教的流傳與發展,確實對整個地區與歷史有了一層新體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莫高窟都是遊敦煌必去之地。

 

地址:甘肅省敦煌市河西走廊西端

 

 

 

 

《又見敦煌》通過多層次的演繹,包含了莫高窟石窟、壁畫、岩壁等多項文化元素,再現了莫高窟從開窟到繁盛,再到王道士揭露長久以來莫高神秘面紗的全過程,每個演繹空間將重建今人與歷史的連接點。《又見敦煌》通過復活和還原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精美、東方古典美,帶領觀眾重新解讀敦煌舞樂的神秘與曼妙藝術。

《又見敦煌》情境融入式演出項目是大型實景演藝項目,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成為敦煌繼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之後又一張國際旅遊名片。

走進劇場,與其說是欣賞了一次《又見敦煌》的演出,不如說是一次親歷穿越的體驗。整台演出打破了傳統的藝術「您坐著我站著,您看著我演著」的觀演模式,您在行走中,與演員近距離互動,將莫高窟、絲綢之路、敦煌串聯起來,以張騫,王圓籙,米薇,索靖,張儀潮,悟真等6個敦煌歷史人物為線索,貫穿整個故事脈絡。

莫高窟從開窟到繁盛,再到王道士揭開千年莫高神秘面紗的全過程。每個演繹空間將重建今人與歷史的連接點,帶您穿越時空,夢迴千年,拉近歷史,橫跨古今;讓您感觸千年敦煌的發展歷程,讓您觸摸大漠敦煌的神域風塵,更讓您觸及敦煌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美德;在行走中觀演,體驗中又見,訪古問今,與古人對話,鑑今人前行,劃破歲月時空,再現歷史繁榮。

「又見敦煌」將帶您重新解讀敦煌舞樂的神秘與曼妙藝術,復活和還原敦煌莫高窟壁畫精美絕倫、渾然天成的東方古典美。《又見敦煌》將敦煌博大精深的東方神韻藝術在沉睡數千年後再現舞臺;別具一格的敦煌飛天,無可比擬的《又見敦煌》,今天終於撣去千年塵埃,展開霓裳羽衣,飛出莫高窟,飛向觀眾心中。

《又見敦煌》是一場文化精神的洗禮,一次心靈深處的呼喚,記住華夏本來,延續中華根脈,肩負歷史文化使命,把敦煌文化傳播每一個角落。

地址:甘肃省敦煌市區向東9公里處(314省道南側)莫高窟數字展覽中心西側-又見敦煌劇場

 

 

萬象洞,又名仙人洞,五仙洞,相傳五位仙人曾在此修煉。從洞內紀遊題字來看,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經吸引了歷朝歷代的遊客慕名前來。此為國家級旅遊景區、省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華夏第一洞」、「中國北方第一洞」、「地下文化長廊」、「地下藝術宮殿」等美譽。

萬象洞海拔1150米,高出白龍江190米,但洞內濕潮潤滑,間有小溪流瀉,叮咚之聲不絕於耳。該洞已有2.5億至3億年的歷史,是中國西北地區發現的一處規模宏大,藝術價值高,既具北國之雄奇,又有南國之靈秀的岩溶地貌。景區已開發的11個景區,有120多個較大景觀,依形象排為月宮、天宮、龍宮三大洞天。

洞內深不可測,地形複雜,曲折迂迴。小則高闊不足1米,僅容一人爬行;大處高軒宏敞,縱橫百米之外。約36萬平方米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遍布。

龍宮內壩上有二龍蟠伏,鱗甲浮動,閃閃發光,彷彿觸之即飛。內壁角有一小洞,高闊不足1米,深約1.7米,遊人須爬行而過,是全洞最狹窄的地方,因涼風陣陣,故稱「風洞」。

洞內奇特的鐘乳石淩空垂懸,天然雕就的各類景物,形象逼真,星羅棋佈,宛如天境。洞有形若蒼穹,深邃莫測,高曠無比。奇特的的鐘乳石筍淩空垂懸,天然雕就的各類景物,形象逼真,星羅棋佈。置身36萬平方米的洞中,如臨仙境,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的感受。

 

地址: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漢王鎮楊龐村

 

 

魏晉壁畫墓,位於嘉峪關市東北的一片廣闊無垠的大漠上,散佈著1400多座魏晉時期的地下壁畫磚墓群,壁畫數量龐大、內容豐富、保存完整這便是著名的魏晉古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大漠鼓起的一座座古墓,像大海中盪起的波濤點點。

魏晉墓分為二室和三室兩種,有拱形斜坡式墓道相通,以幹磚壘砌而成。六號墓是這十三座墓中畫像磚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壁畫取材均來自現實生活,有農桑,畜牧,汲飲,狩獵,林園,屯墾,營壘,庖廚,宴會,伎樂,博弈,出行,牛馬,塢壁穹廬,衣帛器皿等。

墓中有不少採桑圖,圖中,鮮卑人頻繁出現,並且扮演保護蠶桑的角色。反映了當時的鄉土風情,也說明莊園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明確的分工。另外,鮮卑本是遊牧民族一直居無定所的一個流浪民族,壁畫卻刻畫其從事農業活動,與漢族人民共同生產勞動,和平相處,因此這些壁畫也成為民族大融合的有力證明。

不少壁畫用形象生動、鮮明質樸的繪畫手法真實地描繪了當時人民現實生活,呈現了真實的飲食習俗。主要有持錘擊牛、宰豬、殺羊等屠宰場面,燙洗野味、烤羊肉串、案上切肉、竈下燒火烹食等系列炊事活動,和奴婢拜會方案遞食,主人圍炭盆進食等場面,每一個畫面都描繪得細緻入微,形象生動。

當時馬車在河西地區並不常見。飼養馬的基地,馬匹居然緊缺,此原因就在於馬匹主要用於征戰和狩獵,而不以農耕、駕車或食用為目的。故在農耕和駕車的壁畫中多數為牛,馬則較為罕見。相比之下更突出牛的重要用途和馬的特殊作用。

壁畫中反映古墓主人豪華生活的佔絕大多數,描繪平民生活的有二百多幅,其中農桑畜牧等生產活動又佔多數。對研究河西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融合、生活方式、氣候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墓葬羣的發現則填補了中國繪畫史的一大空白,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發現和補充。

 

地址: 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鄉戈壁灘上595省道(城區18公裡外)

 

 

 

近年來,隨著旅遊產業化的不斷深入,河南的古蹟景點愈來愈受到全國旅客的歡迎。濃厚的文化底蘊,也改變了人們對河南的認知。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古稱天地之中,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中國的名字也是從這而來,非常多古代都城都位在河南,所以累積了相當悠久的人文歷史。以至洛陽、安陽、開封和駐馬店等地的被喚為「文化之都」。文化歷史推動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推崇,把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深入心中。

 

 

要想瞭解河南,要想知道禪宗的精髓,就不得不來到到河南嵩山少林寺。盛名享譽海內外,人人敬仰。涵蓋景點也是較多的,千百年來歷經風風雨雨,寫滿了滄桑與輝煌,是值得每一個人去尊崇的地方。這裡主要是以少林寺、嵩陽書院、中嶽廟等景點為主體,依託茫茫嵩山,以自然和人文的雙重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少林寺不僅是佛教「禪宗」的聖地,也是天下武林聖地。都說「天下武功出少林」,別說從小深受少林功夫影響的國人,許多國際友人也都會去少林寺看看。在少林寺擺幾個經典武打造型留張影,江湖的刀光劍影似乎就在眼前閃過。

登封嵩山少林寺於金庸武俠小說中,被喻為「武林中的泰山北斗」,現今少林寺在文化意義集建築藝術於一身,走訪少林寺、塔林、武術館,探訪涵蓋禪、意、藝、醫的少林文化,到武術館欣賞最經典的少林拳等、徒手拳法、器械刀槍棍法、硬氣功及武術教學體驗等,每項活動都十分精彩!

少林寺的文物也十分豐富。寺內保存有珍貴的碑碣石刻,如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后禦製詩書碑》等多樣文物。西面不遠處,就是國內現存的最大塔林。這些古塔是歷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計230餘座,佔地面積約2.1萬平方米。古塔因建築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它們造型典雅,石雕藝術精美,塔銘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的資料。

只要你喜歡這樣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這裡寫滿了滄桑與輝煌,值得你去探索和尊崇。去少林寺去之前記得要提前做好旅遊攻略,武術表演一定要看,鋼針穿玻璃讓人佩服,互動環節也挺有意思,你還可以偷偷地跟小師傅學功夫,像後空翻,側翻,鯉魚打挺這樣的高難度動作,觀賞體驗感十足。

少林功夫是漢族武術中體系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而少林一詞也成為漢族傳統武術的象徵之一。表演以禪宗的理念引領奧妙的少林功夫,使其得到一種精神品質上的提升。揭示人們生活中要直面生命本體,覺悟人性。另外,演出所蘊含的寬懷、慈悲、和平、圓滿的精神境界,超越了國家與種族的界線,是中國文化在其發祥地向世界文化的一次召喚。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登封大道

 

 

河南博物館創建於1927年,館藏豐富,是非常值得去的博物館,是中國國家級大型現代化綜合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中心。館外主體建築造型新穎,館內建築文物珍藏品達13萬多件,包含國寶級文物4萬多件、以及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等最具特色,具有極高的學術及藝術價值,是個認識歷史及增廣見聞好去處,有機會到訪鄭州時可別錯過啊!

河南博物院佔地面積126畝,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館藏文物17萬餘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大,是見證中華文明發展軌跡,展示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的文化藝術寶庫。

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多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

賈湖骨笛-這是一支來自遠古的笛子,它出土於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陽 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以鶴類商鳥中空的尺骨製成,可以演奏出近似七聲音節的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中國音樂起源的時間和歷史,是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史的奇蹟。

蓮鶴方壺-壺是青銅酒具的一種,也是青銅禮器的重要種類之一,古人以此器 祭神祀祖,饗宴賓客。作為青銅時代極俱生命力的一種銅器類別,銅壺的器形不斷變化和發展,而蓮鶴方壺則是青銅時代承上啟下的絕代珍品,也是館內最早的藏品之一。

四神雲氣圖壁畫-該壁畫摹繪了一幅光怪陸離、虛幻奇異的畫卷,內涵龍、虎、朱雀、怪獸、神山、靈芝、異花、雲氣等。此壁畫尺寸宏大、文化內涵豐富、繪畫藝術高超,為漢代壁畫中所罕見,又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格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室壁畫。

每週二至日,博物館內會有華夏古樂演出。喜歡音樂的朋友,可以在這裡領略幾千年的音樂,從史前骨笛到先秦遺音,從漢唐樂舞到宋代詞樂……每個開放日都舉辦「華夏古樂-音樂文物復原展演」,邀請觀眾領略古代音樂的魅力。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8號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一所以「文字」為主題,兼具與文字相關的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三大功能為一體的專業博物館,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座以文字為主要「藏品」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位於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同時又有「文字之都」之稱的河南省安陽市,是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好去處。

中國文字博物館總佔地面積143畝,建築面積34500平方米。整體建築外形似象形文字的「墉」字,穿過廣場便是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共四層,其中一至三層是展廳。建築採用饕餮紋、蟠螭紋圖案浮雕和紅黑圖案的雕牆和雕柱,體現出殷商宮殿的「四阿重屋」的建築效果。

伯梁其盨–此為西周年代的古代食器。長方形的伯梁其盨,兩端有獸首耳,圓足正背面有壺門形缺,蓋上有四個雲朵形扉;盨蓋內和器內鑄有銘文31字,記載伯梁其製作此盨,為周王祈福的事。

正直碑–殘碑現呈不規則形,只一面似為原邊,中間有一為後人所鑿的圓穿孔;碑文字體隸書,殘文7行44字,其中部分字體殘缺不全。正直碑為漢隸中境界較高的作品,用筆圓勁渾厚,佈局則疏朗有致,是安陽地區殘有的其中一塊漢碑,可謂「魁寶」。

朱書玉璋–商代玉石器,因其上寫有朱色字跡而得名。這類朱書墨書文字的玉石器,通為禮樂、祭祀和儀仗等上層社會用器,佔有者曾是商王、方國君長、貴婦或臣正等,文字書刻規範,章法簡練,文義通暢明潔,語句完整而具文法,基本為當時高級階層的文化品物,是重要考古發現。

 

地址: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656號

 

 

方城石猴又稱畫石猴,是源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的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的一種傳統石雕藝術品。民間藝人採用當地石料,雕出猴子形狀,然後用黃、綠、紅、黑等顏料塗染勾畫在石猴身上而成,故又稱「畫石猴」。方城石猴起源於宋代,鼎盛於明清,在民間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2006年,方城石猴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南陽方城石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與「時候」諧音,意指「好運氣」備受遊客喜愛。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每年農曆三月三,在南陽市方城縣小頂山都有廟會,廟會上出售一種石雕「小石猴」,當地俗稱「好時候」(諧音),也叫「畫石猴」。趕廟會的人都踴躍購買,並相互贈送「好時候」(時候與石猴諧音),渴望能給自己和親朋帶來好運。 「單猴」,寓意是「祖師封侯」;「母猴背小猴」,寓意是「輩輩封侯」。由於它獨特的造型和吉祥的諧音,使得它譽滿中原,長久不衰。當地人們逢年過節便以此為吉祥物讓孩子佩戴。這在方城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猴文化」。

製作工藝-石刻 小石猴造型別緻,刀法簡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們高約三至五厘米,分素色和彩色兩種,彩色用黃、綠、紅、黑等顏料塗染而成。這些石猴形態多樣,有單猴、母子猴、猴背猴、豬背猴、豬八戒背猴等等。小巧玲瓏,獨具文化神韻。

好的石材,嚴苛的工藝,想雕刻出活靈活現的石猴,最終還得看雕刻者的水平,經過方城石猴非遺傳承人王國慶之手的石猴則更甄完美。經他製作後的「猴背猴、猴摞猴,馬上猴,輩輩封猴」,都堅守並秉持方城石猴的原汁原味特色,風格獨特,色彩豐富且明快,無不展示出喜慶、吉祥的美好寓意。尤其是他獨創的「三不猴」入木三分,別出心裁。

當地人們普遍非常喜愛小石猴,因為它有藥用價值,農民下地干活時,帶上一個小石猴,一旦那裡碰傷、劃破了,在小石猴身上刮些粉末擦上就可以止血。他還說,石猴之所以被百姓喜愛,除了有藥用價值外,它還包涵著深厚的「猴文化」底蘊。因為「猴」與「侯」同音,人們希望加官封侯,就給「猴」賦予了一種富貴、吉祥的涵義。 「送一個好石猴的涵義是送你一個好時候。」

 

地址: 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

 

 

 

 

寧夏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素有「塞上江南」、「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美稱。獨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與邊塞文化,加之多樣的自然景觀,歷史環境造就的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構成了寧夏豐富多彩而又富有鮮明特色的旅遊資源,讓我們帶您體驗寧夏的民族風情、西夏遺跡、回鄉風情…

 

 

寧夏川民俗園主體大門是藉鑒印度泰姬陵設計建造的,坐落於回族最具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回鄉名鎮——納家戶村,與納家戶古老的回族社區清真大寺交相輝映。景區週邊旅遊資源富集,相襯著體現西夏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沙漠文化、史前文化為一體的多個旅遊景點。

位於銀川市永寧縣的寧夏川民俗園,是以展示當地建築文化、宗教文化等為特色的主題景區。園區內建有博物院、禮儀大殿、商貿一條街、回鄉人家等處,其中的博物館是全國較大的一座博物館。當你在回鄉園中游玩,就如同漫步在歷史長廊中,可以領略到民族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從銀川市區有直達公交車可以到景區。

在寧夏川民俗園南面立有一牌坊,正中藍色的匾額上書有「中華回族第一街」,中華回族第一街也稱為「納家古街」,它依託於永寧最為著名的納家戶清真古寺而建,是集回族餐飲、住宿、旅遊、觀光、休閒、購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展演於一體的回民文化風情街。

來到這裡,您可以以感性的方式去欣賞絲路文明的文化精髓與藝術風貌。以絢幻爛漫的體驗,去邂逅這條神秘、古老、漫長的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路所賜給我們的一切驚喜與遊歷。

 

地址:銀川市永寧縣京藏高速公路永寧出口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簡稱寧夏博物館,整個建築平面呈「回」字型佈局,貼應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字。外牆裝飾所運用的迦陵頻伽、力士志文支座等建築構件形象,以及大門使用的裝飾圖案,這些都是寧夏曆史文化遺存的代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寧夏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層。集收藏、陳列、研究、保護於一體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主要從事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歷史文物、回族文物、近現代文物等的研究、收集、保護、保管、展陳、宣傳教育等工作。 館藏文物總數約為5萬多件,是了解文化和歷史的好去處。

偏頸鴨形彩陶壺-該器物頸部飾網格紋,腹部飾鋸齒紋兼帶狀魚鱗紋。造型生動活潑,如同一隻伸嘴翹尾的小鴨,充滿了生活氣息。這類器物的發現,為找尋寧夏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提供了實物依據。

賀蘭山岩畫-館內以岩畫的複製品和照片為主,古代先民們在漫長的歲月裡運用寫實或抽象的藝術手法,在岩石上繪製和鑿刻的圖畫,它記錄了銀川地區古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了解和研究古代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起了重大作用。

鎏金文殊菩薩銅造像-造像出土自寧夏銀川新華街,是西夏佛教文化繁盛的反映。文殊菩薩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薩,位居一切菩薩之首。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慈的化身,濟世無窮。

 

地址: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街6號

 

 

須彌山石窟是寧夏最大的佛教石窟,位於古代絲綢之路重鎮固原,這裡的景色集合了西北獨特的美感。「須彌」,梵文音譯,意為「寶山」。須彌山分佈著大大小小多座石窟,最早的建造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這些石窟依山而建,迂迴曲折地分佈在不同崖面上,綿延近兩公里,場面蔚為壯觀。

須彌山現存石窟150多座,按位置可分為幾個大的區域。後壁通寬的寶壇上並列3尊坐佛高達6米,雄偉壯觀,在現存北周造像中是最罕見的傑作。一共保存著造像350餘身,還有各個時代的題記33多處,壁畫7處,明代石壁3通,是古代佛教藝術史上的一筆重要的遺產。

其中最大的一尊佛像是位於景區入口不遠處的彌勒佛像,一進大門就可以看到,堪稱整個景區的地標。大佛高20.6米,神態姿勢自然協調,整體保存完好。佛像的一些細節,不僅頭部的雕刻非常精美,就連大佛身上袈裟的褶皺,都相當自然優美,可以想像當時的工匠技藝有多麼高超。

遠遠望去,大小石窟層層疊架,狀如蜂房。在山裡走路就是這樣,看著很近,走著卻遠。爬上樓梯,到大佛的腳下近距離參觀。遠處有峽谷,紅色的岩石,綠色的植被,緩緩的流水,在藍天白雲襯托下更加壯美。而峭壁上的石洞,更證明了古代人的努力。

須彌山珍貴之處在於,有一大批規模較大的石窟造像比較完好的保存至今,在全國石窟造像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宗教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而須彌山石窟景區內有數個寺廟至今仍發揮著宗教功能,到寧夏旅行,須彌山石窟值得一來。

 

地址: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三營鎮黃鐸堡街

 

 

回族由於信仰伊斯蘭教,往往在居住地建有清真寺,並聚居在清真寺附近。而同心清真大寺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它的影響極大,經堂教育很發達,歷史上曾是該地區宗教學術活動的中心,曾有不少知名的穆斯林學者在這裡求學講道。

同心清真大寺建築物由高低錯落的上下兩大部分組成。禮拜殿、邦克樓、南北經堂、門樓為上部,寺門、外院、照壁、井房、浴室為下部。建築氣勢雄偉,漢式風格為主,輔以伊斯蘭教風格裝飾。

寺院的大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建築的磚照壁,照壁的中心是一幅十分精美的磚雕花木圖,壁身正中是光緒年間用青磚雕刻的「月藏松柏」圖。照壁另外一面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寫著:同心清真大寺。

邦克樓,是阿訇傳呼穆斯林每天按時做禮拜的地方。邦克樓原為三層,但遭龍捲風毀壞,後經重建為兩層。邦克樓位於三孔入口拱門之上,長寬均為8米,平面成正方形,「西蜀工匠譚德華」的字樣。樓頂四角攢尖,柱枋之間裝飾有精美的硬木掛落,精巧玲瓏。

禮拜大殿是寺的核心建築,很多宗教活動就在此進行,可同時容納800人做禮拜。禮拜大殿由前後兩座殿宇和門前抱廈相連結而成。大殿以木板鋪地,牆壁裝飾有《古蘭經》文書法。前後兩殿內各以四根明柱支撐,柱頭以蓮花裝飾,設計者巧妙地將三根垂柱運用斜梁搭接,既減輕了木結構所承受的重量,又改善了殿後視野。

 

地址: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101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