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三月 江蘇:10項重要發現,探源江蘇地域文明圖譜
江蘇:10項重要發現,探源江蘇地域文明圖譜
2025-03-03 來源: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
2024年,全省考古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紮實推進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持續進行重點區域的考古調查勘探,完成40多個遺址的年度發掘任務,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2月28日,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考古成果報告會在南京舉行。省文化及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兼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拾峰出席報告會並致詞。會上,來自國內知名考古專家聽取探源工程2024年14個重點項目的匯報,一致認為興化草堰港遺址等10個考古成果為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最為重要的發現。
多項考古發現堪稱各類“之最”
2024年,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計畫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累計發布16個「考古中國」重大計畫重要進展。其中,本省鹽城鹽業考古、淮安城市考古、興化草堰港遺址、東山村及寺墩遺址等4項入選,入選數量並列全國第一。
堅持「先考古,後出讓」考古前置助力探源研究,2024年本省共完成大型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文物資源區域評估670餘項,新發現古遺址230處,組織發掘文物點185個,發掘數量居全國第二。 30多項考古新發現被及時納入探源研究。
在探源工程的推進過程中,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也不斷加強。興化草堰港、溧陽鮑家、常州寺墩等一系列重要考古計畫實踐多學科合作研究模式,廣泛開展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DNA研究等多領域合作研究,涉及地球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多個自然科學基礎學科,拓展了地域文明探源研究範圍。
重點考古遺址發掘取得亮眼成績單
在興化草堰港遺址中發掘出一套完整的鑽木取火器,堪稱新石器時代“打火機”,距今約7000年,是目前國內所見最早的實物。草堰港遺址是江淮東部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區域考古空白。
張家港東山村遺址及常州寺墩遺址,二者所屬的長江下游文明化進程研究,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子課題。東山村遺址2023—2024年度考古發現,證實是「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性遺址;寺墩遺址距今5500年—4500年,是以崧澤、良渚文化為主體的中心聚落。
在鹽城鹽業考古中,沙井頭遺址確定了西漢鹽瀆縣城所在區域以及與高等級建築基址相關的遺跡遺物;繆杭遺址首次在江蘇較完整揭露了一處唐代鹽業生產聚落;後北團遺址首次在江蘇通過考古完整揭露出明代鹽灶。
與運河關係最密切的要數淮安城市考古,淮安慶成門、新路、板閘鎮遺址,由南向北,依次分佈在大運河東岸,憑藉漕運、鹽運、關榷並集一隅的優勢,共同構成了淮安運河沿岸的主要城鎮群。
金壇三星村遺址面積大、人口數量多,聚落頗具規模,展現出明顯的複雜社會特徵,是探索長江下游地區文明起源的關鍵性遺址,堪稱江南地區「古國時代」的濫覲。三星村遺址出土遺物種類豐富,製作精美,工藝高超。遠距離貿易所得的象牙、硃砂等史前「奢侈品」屢有發現。
鎮江句容茅山半島土墩墓1號墩的年代為春秋晚期,土墩中部並列分佈的兩座“主墓”,是茅山西麓已發掘土墩中,墓葬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墓葬,推測墓主可能是吳國地方土著貴族。
蘇州姑蘇北園遺址是蘇州古城一處自商周延續至宋元時期的重要遺址,其中,水井中出土的一柄青銅劍,是蘇州古城區第一次科學發掘出土的東週青銅劍。金城新村遺址考古的重要收穫之一是在江南地區發現並識別出一批秦代文物,為蘇州城市考古首次發現。遺址的高等級建築構件,與陝甘地區高等級建築高度一致,再結合帶有右司空指向的“右”字戳印,為確定秦會稽郡治所位於金城新村一帶提供了確切考古證據,也是秦推行郡縣制,實行“大一統”的有力佐證。
徐州下邳故城遺址由一大一小兩座城址組成。下邳故城遺址大城為東漢時期下邳國之治所,是體現古代城市演變的絕佳樣本。下邳故城冶鐵遺存是中國近年來發掘面積最大、時代最早的冶鐵遺存之一。根據考古發掘及文獻資料,確認其為漢代鐵官所屬作坊遺存,為研究漢代冶鐵製程、技術水準及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實體資料。
南京張昭家族墓的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了兩方龜紐金印,上有“輔吳將軍章”“婁侯之印”,成為確定張昭墓的關鍵物證。張昭家族墓是南京地區繼丁奉家族墓後發現的又一東吳重臣墓地,為研究六朝喪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揚州城遺址的歷史沿革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考古表明,邗江蜀崗古代城址南城門遺址,自南朝宋始築城門並改建,沿用至南宋時期,且在隋唐時擁有三門道,是揚州作為次長安一等的都城級別城市的重要實證。
2024年度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完善江蘇地域文化譜系,展現江蘇地域文明發展脈絡提供了重要支持。下一步,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將持續深化研究,深入闡釋江蘇地域文明在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地位和獨特貢獻,進一步加強對出土文物和考古遺址的展示傳播,講述好江蘇大地上的中華文明故事。
(考古管理處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華日報「中國大運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