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業的決定

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業的決定

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業的決定

2025年7月4日   來源:四川日報

(2025年6月17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體會議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就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業進行了研究,作出如下決定。

一、堅定推廣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建設文化強國旅遊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增強文化自信、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促進高品質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產業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文化和旅遊發展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賦予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重大任務,要求充分綻放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全省上下要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擺在治蜀興川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四川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新高地為引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文化為魂、旅遊為體、科技賦能、保護優先,著力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業,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突出高能級主體培育和高品質產品供給,推進品牌、業態、服務和體制機制融合,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彰顯巴蜀魅力的文化和旅遊深度發展的文化和旅遊深度。

四川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27年,全省文化和旅遊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引育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文旅鍊主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文旅融合業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旅遊總花費產業分別達到3800億元、2萬億元左右,文旅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旅遊總花費產業分別達到3800億元、2萬億元左右,文旅成為戰略產業。到2030年,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巴蜀文化影響力、四川旅遊吸引力、文旅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建設邁上新台階。

二、全力打造「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

(一)建設世界級文旅地標。擴大標誌性品牌國際影響力,提升三星堆—金沙、九寨溝—黃龍、大熊貓、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翠雲廊—劍門關品牌知名度,培育若爾蓋濕地、稻城亞丁等世界級文旅新地標,打造享譽全球、來川來的全球旗艦計畫。打造世界級文旅風景道,高標準建設國道318/317中國最美景觀大道,打造藏羌彝民族風情、蜀道三國文化、大巴山—嘉陵江紅色文化、岷江生態文化、天府大道城市文化等主題文旅風景道,推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精品線路。

(二)做靚特色文旅名片。實施天府文藝名作高峰計劃,持續打造「文藝川軍」品牌,建立一批文藝創作基地、網路視聽和影視產業園區,鼓勵開展網路文學、科幻文學、數位文娛、遊戲動漫等領域創作,扶持和推出一批文學、影視、舞台藝術、視覺藝術優質作品。深化文旅名城建設,支持成都增強極核帶動作用、加速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遊名城,支持自貢、攀枝花、德陽、廣元、樂山、南充、宜賓建設國際旅遊城市,加速建設區域旅遊中心城市和特色旅遊城市,提升建設天府旅遊名縣。做強巴蜀名人文旅品牌,建好用好四川名人館,加強偉人將帥故裡、革命烈士和歷史名人紀念設施保護利用,推進三蘇故里文化旅遊片區建設,協同打造「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遊徑。打造「川字號」文旅名品,圍繞著標誌性文化智慧財產權(IP)推廣文創產品設計、製造、服務全鏈發展,加強文旅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擦亮川菜金字招牌,發布四川美食旅遊地圖,辦好世界川菜大會,支持成都、樂山等建設世界美食之都。深度開發國家地理標示產品,做優川酒、川茶、川果、川竹、川藥等特色產品,培育「煙火裡·慢生活」休閒文旅品牌。

(三)實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廣計畫。建強四川文旅宣傳推廣平台,提升金熊貓獎國際影響力,辦好中國網路視聽大會、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等活動,發揮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綜合效應,增強文化交流、旅遊推介等功能。強化新媒體傳播,提升打造「熊貓走世界」「川燈耀世界」等國際傳播熱點,培育推出一批網紅打卡地,發揮網路名人、「百部川揚」平台等正面作用,大力推介「一年四季遊四川」。深化成都、自貢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推動文化類服務貿易集聚發展。

三、推動文旅產業全局全業態發展

(四)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及文博旅遊發展。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幹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加大文物考古發掘研究闡釋力度,加速推進三星堆—金沙遺址申遺,持續進行皮洛、濛溪河、桃花河、寶墩、蜀道等遺址考古發掘,支持羅家壩、城壩、營盤山遺址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治鎮、名治、區壩、營盤山遺址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強化歷史文化名協同興建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打造成渝故道文化旅遊精品路線。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實施「非遺四川·百城百藝」轉化利用工程,辦好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推動蜀錦、蜀繡、川劇等代表性項目進景區、進街區、進校園,發展主題基地文化遊和深度研學遊、提昇科普遊,高標準研究計畫開展研究工作。推動文博場館改造提升與內容建設,加速江口沉銀博物館等建設,研究推動四川博物院新館、蜀道博物館建設,強化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文化交流功能,依託中國白酒博物館打造白酒文旅新地標,提升中國皮影博物館、中國彩燈博物館、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支持舉辦國際大展特展聯展。全面挖掘三線建設文化內涵,保護用好工業遺產遺址,創新「工業+科技+旅遊」模式,實施一批工文旅融合重點計畫。

(五)推動紅色旅遊提質升級。提升革命文化傳承弘揚水平,深化紅色資源調查認定及保育工作,加強紅色教育基地、愛國教育基地建設,建好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豐富紅色旅遊體驗,建好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提升革命紀念館館展陳、講解水平及互動體驗,促進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支持儀隴縣、廣安市廣安區等建設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區。推動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高水準打造四渡赤水、彝海結盟、大渡橋橫、雪山草地等「重走長征路」紅色研學品牌,建設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旅遊區。發揮中國(綿陽)科技城優勢,打造「兩彈一星」紅色文旅精品。推出脫貧攻堅等新時代偉大實踐主題文旅線。

(六)打造演藝賽事產業發展高地。引進高水準演藝賽事活動,支持舉辦大型演唱會和音樂節、影視節,積極承辦國際國內頂級運動、文藝、電競等賽事,推廣「跟著演藝(影視、賽事)去旅行」。發展本土特色演藝賽事,辦好原創歌曲大賽、中國(四川)民族音樂週、「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覽等活動。發展本土職業運動及群眾運動賽事,做靚「三大球」城市聯賽、十大精品馬拉松,廣泛開展親子體育活動。辦好「巴山蜀水·運動川渝」體育旅遊活動。做優演藝賽事平台載體,組成四川天府劇場院線,推動劇場劇院、音樂廳、體育場館等數位化改造,建造「拍在四川」服務平台,支持符合條件的市(州)建設影視拍攝基地,培育建設一批演藝產業園區,支持成都、眉山開展促進運動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鼓勵有條件的戶外商業建設運動,鼓勵有高品質的商業建設運動。

(七)興建生態康養度假勝地。豐富特色康養旅遊產品,依托陽光、溫泉、森林、藥材等特色資源做強「康(醫)養+」產業,發展金沙江—安寧河陽光康養、大巴山森林康養、雅眉樂醫藥康養、蜀南竹海生態康養,探索打造環成都避暑康養休閒度假旅遊帶。支援增開熊貓專列、銀髮旅遊列車,開發更多高品質適老旅遊產品,升級銀髮旅遊全鏈條服務。做強力生態觀光旅遊,加速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發展世界遺產觀光、雪山草原觀光、低空觀光、水上觀光等業態,豐富拓展冰雪旅遊、山地戶外旅遊、天文觀星等主題產品。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高品質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探索興建大熊貓野外展示基地,加速興建若爾蓋國家公園,科學有序開發貢嘎山、四姑娘山、達古冰川、瀘沽湖、光霧山—諾水河、王崗坪等觀光旅遊資源。加強地質遺跡景觀保護與展示。興建精品旅遊度假區,提升天府青城、西嶺雪山—花水灣、西昌邛海、峨秀湖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品質,支持九寨華美勝地、廣元曾家山、綿陽仙海、遂寧觀音湖、閬中嘉陵江山、宜賓李興建度假村等國家建設度假村。支持有條件的景區建設5A級旅遊景區,持續提升巴山大峽谷、成都大熊貓繁殖研究基地、螺髻山、興文石海、蓮寶葉則、蒙頂山、七曲山等景區建設營運水準。

(八)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有序提升鄉村景區化水平,推進村莊綠化、淨化、美化、亮化,依托川西林盤、川北民居、藏羌碉樓、彝家新砦等建設鄉村旅遊特色村鎮,建設美麗竹林風景線,支持桃坪羌寨等高標準建設世界“最佳旅遊鄉村”。豐富鄉村文旅業態,發展田園民宿、景觀農業、休閒農業,支持舉辦非遺手工、鄉村體育、農耕體驗等活動,打造一批非遺村、運動村、音樂村、康養村等主題村落。開發鄉村文旅特色產品,大力推廣農產品精深加工,鼓勵利用鄉村文化文物、農業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農產品等資源開發鄉村文旅商品。

四、提昇文旅服務品質與消費體驗

(九)建構舒適便捷文旅設施體系。實施旅遊景區強基煥新行動,提升各類旅遊景區品質,支持開展「微改造、精提升」和數位化建設,鞏固深化旅遊廁所革命成果,科學佈局旅遊驛站、觀景平台、停車區,完善充電樁和安全應急、醫療救援等配套設施,因地制宜推進老化。完善「快旅慢遊」交通網絡,實施交旅融合建設行動,推動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九寨、大蜀道等重點項目建設,高品質打造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提升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通達度,配套實施一批鄉村旅遊公路建設項目。建置落地自駕服務體系,優化公車旅遊專線、客運旅遊班線、景區小交通。提升旅遊住宿品質,培育凸顯巴風蜀韻的文化主題旅遊飯店,發展與規範房車、帳篷、民宿等特色住宿。

(十)完善以遊客為中心的文旅服務體系。提昇文旅服務智慧化水平,建置全省旅遊智慧管理平台,進行安全緊急管理、政策直達快享等線上服務應用創新。加強與頭部社群媒體、線上文旅服務平台等合作,規範提供參與式、沉浸式體驗與個人化、深度遊客製化服務。優化入境旅遊便利化舉措,持續增加境外直達航線和航空口岸,優化預訂預約、外幣兌換、快捷支付等消費服務體系,擴大離境退稅商店覆蓋面和商品供給,全面推廣“即買即退”等服務措施,加強入境遊主要客源地營銷工作,提昇文旅設施和服務國際化水平。加強文旅市場規範化建設,健全文旅市場品質監管體系,加強跨部門綜合治理力度,加強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強化文旅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提升法治保障水準。健全文旅服務業標準體系,推動文旅市場信用體系建置。發揮產業協會商會作用,提升旅行社、導遊、飯店及景區服務品質。加強文旅志工服務。鼓勵擴大旅遊保險覆蓋率。完善涉旅申訴高效處理與回饋機制。健全重點領域、場所、設施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完善突發事件因應機制。

(十一)加強文旅消費多元供給。創新推出「文旅+消費」「演藝+消費」「賽事+消費」等活動與項目,促進文體旅商展協同連結、融合發展。建好國家文化與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建立世界級、都會級、區域級標誌性商圈,打造國貨「潮牌」集聚區,培育200個「蜀里安逸」消費新場景,高品質辦好西博會、熊貓消費節、糖酒會、酒博會。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假期經濟、會展經濟、夜間經濟、低空經濟、票根經濟,打造文旅消費創新場景、品質場景、人氣場景。實施「引客入川」計劃,加強省際遊客互送、資源互推,推進“百萬職工遊巴蜀”,貫穿全年舉辦消費週、消費月、消費季等活動,鼓勵景區推出積分打卡、門票減免、聯合折扣等優惠促銷措施,支持發放文旅消費券。

五、深化文旅融合重點改革

(十二)培育壯大文旅經營主體。做強重點骨幹文旅企業,深化省屬文旅企業改革,支持以市場化方式加強與市(州)合作,打造引領大企業大集團。加速引育頭部文旅營運企業,在景區管理、飯店管理、線上旅遊服務、演藝經紀、票務行銷、影視遊戲發行、數位文創產品開發等領域培育引進一批鏈主企業。梯度培育中小文旅企業,建立省級重點文旅企業培育庫,推動中小文旅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支持有條件的文旅企業上市。建立文旅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十三)深化文化事業單位與國有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分類穩定推動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堅守公益屬性,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開展文化文物知識產權(IP)開發、文創品牌運營,健全文化事業單位收入正常增長和分配激勵機制,「一館(團)一策」制定差異化績效考核薪酬激勵辦法,將文創、加值服務等收入作為核增績效工資經費來源。提昇文藝院團創演品質與管理水平,支持省屬文藝院團強化資源整合,加強與市(州)、民營文藝院團合作,扶持優秀劇本創作、劇目節目生產表演等,提升招引優秀演藝人才的自主權。深化國有景區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鞏固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改革成果,調整優化三星堆博物館管理體制,探索建立國有5A級旅遊景區單一主體行政管理體制。穩慎推動國有景區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改革,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機制,引導專業化市場化頭部企業和社會資本規範有序參與開發營運。

(十四)探索建構文化與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做強成都核心承載地,推動天府長島數位文創園、天府國際動漫城、成都影視城、峨影1958等產業園區建設,鼓勵其他市(州)協同發展。培育壯大影視動漫、遊戲電競、數位創意、網路視聽、超高畫質影片、科幻等重點產業,打造一批500億元、1,000億元級產業群聚。深化網路遊戲屬地管理試點,大力推動「四川造」遊戲產品出海。深化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數位服務出口基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數位創意產業。優化影視劇協審工作機制。推動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建好國家超高清視訊創新中心、視覺融合場景體驗技術創新中心等平台,培育建置全媒體技術等省級重點實驗室。強化文旅領域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推廣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科技新應用,探索發展全域智慧旅遊。

(十五)優化文旅融合資源要素配置。強化財政金融支持,深化財金互動,發揮省級文旅專項資金引導撬動作用,設立文旅商貿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鼓勵金融機構探索景區收益權質押貸款、文旅企業應收帳款質押貸款、文創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信貸模式,增強區域性股權市場「天國藝術計畫」功能,更多創達旅社支持符合資格的文旅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完善文旅用地保障機制,利用閒置舊廠房、倉庫等發展文旅項目的可享5年過渡期支持政策,過渡期滿涉及改變土地權利性質、規劃條件的,補繳土地出讓價款可在限期內分期繳清。鼓勵依法盤活利用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等資源發展鄉村民宿等文旅融合業態。打造高素質文旅人才隊伍,實施「四川文化英才」培養工程,探索文物修復、策展策劃、古建築工程等急需緊缺人才培養、使用、評估機制,支持特別優秀的文化專業技術人才申報高級職稱並放寬學歷、資歷、層級限制。支持文化旅遊相關院校及學科專業建設。

(十六)健全文旅融合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堅持並加強黨對文化和旅遊工作的全面領導,並按程序調整組成省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健全重點文旅計畫推進機制,完善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監測評估體系。加強與週邊省份合作,加強跨區域文旅資源協同開發。壓緊壓實各級黨委(黨組)責任,提高推動文化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能力水平,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決防止“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半拉子工程”,以務實作風推動各項決策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