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樹剛部長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座談活動上的講話

雒樹剛部長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座談活動上的講話

發佈時間:2018-07-10 13:25 來源:文化和旅遊部政府門戶網站 編輯:易碩

(2018年6月8日)

各位代表,同志們,各位專家、學者:
明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在這裡舉辦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座談活動,具有特殊意義。首先,我代表文化和旅遊部黨組,向受表彰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代表性傳承人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剛才,十位代表從不同角度作了很好的發言,我聽後非常感動。我覺得大家都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守護者,在你們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工匠精神。你們將一輩子心血傾注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可以說是利在當代,又功在千秋。
下面,我講三方面意見:
 一、深刻認識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意義。
(一)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自強不息,薪火相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生動見證。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延續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為每一位中華兒女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有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掛艾草等習俗,以紀念屈原或者伍子胥等歷史人物。對此,作為中國人都會有發自內心的認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要促進人民群眾更加自覺、更加廣泛地加入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中來,凝聚起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奮發進取的強大力量。
(二)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各族人民的獨特創造、精神理念、道德規範,具有歷久彌新的當代價值,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如中國傳統戲劇,舞臺上一桌二椅,卻能夠“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它所代表的寫意美學品格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我們要充分認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堅定全民族文化自信、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在與世界不同文明對話中,保持中華文化的氣質、品格和民族特性,使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賡續傳承、不斷發展。要充分發揮非遺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方面的巨大作用,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重要貢獻。
(三)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門類,涉及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的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如傳統技藝可以幫助傳承人群增加收入、帶動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傳統醫藥與人民大眾的健康生活緊密相連;村規民約等制度實踐反映了人們對社會關係的調整和規範,千百年來就是鄉村社會的治理傳統,具有促進鄉村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功能。我們要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有益價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更好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善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全面總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全民參與、惠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
(一)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健全
深入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把法治建設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力度,組織開展執法大檢查,增強依法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能力。頒佈一系列部門規章和政策檔,牽頭制訂並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地方非遺保護法規建設不斷加強,全國已有26個省(區、市)頒佈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許多有立法權的市、縣出臺了本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一些地方還出臺了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的專項法規。
(二)保護傳承制度不斷完善
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既提高了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認知和認同,也宣示了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決心和責任。國務院批准公佈了四批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各省(區、市)公佈了15550項省級代表性專案,43787項市級代表性專案,絕大部分縣(區)也公佈了本級的代表性專案。文化和旅遊部認定了五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認定了14928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珠算、二十四節氣等39項非遺項目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實踐名冊。
(三)非遺保護傳承能力顯著提升
“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建設成效明顯。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全國110餘所院校積極參與,已累計舉辦研修、研習、培訓426期,培訓學員1.9萬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參與人數達5.7萬人次,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了傳承人群的文化自信。開展分類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發佈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支援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高校、企業和相關單位,在新疆哈密、青海果洛、湖南湘西等傳統工藝專案集中地區設立了11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當地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研究探索口頭傳統和表演藝術類項目保護傳承的政策措施,加大對基層傳統戲劇表演團體的支持力度,著力提高演出實踐頻次。在對942位65周歲以上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全面記錄的基礎上,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對非遺代表性專案進行更加全面、系統、專業的記錄。對非遺及其孕育發展的環境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文化和旅遊部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省(區、市)設立了14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認真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探索形成了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成為講述中國故事、促進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深化對港澳臺交流合作,非遺在增強民族自豪感、增進民族和文化認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保護傳承意識不斷深入人心
不斷創新非遺傳播方式,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傳播和普及,引導推動包括專業機構在內的全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在重要時間節點、傳統節日,開展非遺主題傳播活動。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的相關活動主題鮮明、豐富多彩,成為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節日。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已連續舉辦6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已連續舉辦4屆,今年將在山東舉辦第五屆。面向青少年的非遺普及教育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優秀非遺項目進入校園、進入課堂,進入鄉土教材。非遺保護的相關社會組織、志願者隊伍穩步壯大,人民群眾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五)保障條件更加充分
非遺保護工作機構、隊伍建設扎實推進,經費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工作基礎逐步夯實。全國31個省(區、市)均已設立省級非遺保護中心,已有23個省份在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單設了非遺處。2013年以來,中央財政投入非遺保護經費53億元,地方財政累計投入非遺保護經費39億元。中央安排12.7億元建設175個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從每年1萬元提高到2萬元,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均安排專門經費支持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總體來說,我國非遺保護的制度設計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工作隊伍不斷壯大,非遺實踐日益活躍,社會認同不斷增強。這些成績的取得,最根本的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在於全國非遺保護戰線全體同志的齊心協力、銳意進取、攻堅克難。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資訊和資訊獲取管道極大豐富,人口快速流動,一些非遺項目的存續面臨諸多挑戰;社會上對非遺保護還存在一些誤解,有的把非遺理解為“文物”,忽視其動態性、活態性的本質特徵,有的把申遺錯誤地理解為搶注商標或者搶奪文化所有權,認識需要進一步澄清;非遺保護工作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基礎性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些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破解。
   三、著力推進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進入新時代,非遺保護面臨著新的重大機遇。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近年來中央出臺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決定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戲曲振興工程等,明確了非遺保護工作的方向和重點。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僅要有豐厚的物質文化生活,更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非遺既是凝聚人心的紐帶,又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傳承發展面臨巨大空間。三是非遺保護的社會基礎更加堅實。社會各界對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關注,人民群眾關心非遺、瞭解非遺的意願更加強烈,自覺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意識不斷增強,為非遺保護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四是互聯網、新媒體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非遺調查、記錄、研究、保存、保護、傳承和傳播等提供了新管道、新手段、新支撐。
我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實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非遺保護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為契機,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保護非遺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不斷提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水準,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關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我講五點意見。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不斷增強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責任感使命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闡述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聖使命、目標任務和實踐要求,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域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不忘本來、加強保護的重要思想,讓人民通過文化遺產承載的歷史資訊,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正確處理好社會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服務當今時代的重要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歷史負責、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思想。傳承歷史文脈,不能把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丟了;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參與感、認同感和獲得感。
(二)加強傳承實踐能力建設,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非遺是人民群眾的傳統生活方式,是活在人民中間的文化傳統,並被不斷地再創造。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增強傳承實踐能力,是有效保護非遺、確保其生命力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措施。要深入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幫助傳承人群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深化對中華民族創造力的認識,深化對自身所傳承發展的非遺專案的認識,提高再創造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在繼續做好傳統工藝領域研培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專案傳承人群的研培,探索並擴大其他門類非遺專案傳承人群的研培工作,形成覆蓋非遺各門類的研培工作體系。
要深入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強化“用”的觀念,重視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的密切結合,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提升設計與製作水準,提高產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促進傳統工藝在當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要進一步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加強對傳統曆法、節氣等知識與實踐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配合實施國家重大戰略中積極作為
要充分發揮非遺在國家重大戰略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使非遺工作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撐和新亮點。推動非遺保護與精准扶貧、就業增收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工藝在促進居家就業、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和帶動作用,以“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加大貧困地區傳統工藝振興力度,助力當地脫貧攻堅。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讓豐富的非遺實踐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機組成部分、生動內涵和重要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和豐厚滋養;配合實施異地扶貧搬遷、新農村改造等重點工程,促進非遺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新的生長點,找到新的傳承發展途徑。要在城鎮化進程中探索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共用,助力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城市社區形成喜愛、尊重、享受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加強雄安新區非遺資源普查和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把非遺保護傳承納入雄安新區建設有關規劃。要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非遺保護交流與合作,聯合申報、共同保護跨境共用的非遺專案,促進民心相通,經貿往來;以優秀非遺項目為依託,展示我國非遺保護成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廣大人民共用保護成果
非遺是人民的遺產,人民是非遺保護的最大利益攸關方。新時代非遺工作,要堅守人民立場,讓人民參與保護傳承,讓保護成果為人民共用。要尊重非遺的實踐性,在人民生產生活和日常應用中傳承發展非遺。尊重人民作為創造者和擁有者的主體地位,尊重傳承人群的創造性表達權利。為傳承人收徒傳藝、傳承傳習提供必要條件。維護和保障傳承人受教育的權利、開展交流合作的權利。維護相關社區群體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
(五)加強統籌協調、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形成非遺傳承發展的合力
非遺保護是一項社會文化事業,需要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大力加強非遺傳播,提高專業水準,形成相關單位積極支援、各類媒體廣泛宣傳、人民群眾主動參與的傳播局面。引導社會力量用好新興傳播方式,形成一批健康向上、生動活潑、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非遺傳播作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記錄,利用好記錄成果。推動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支持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課堂、進教材,發揮非遺在青少年健康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示範作用,發揮非遺保護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表率作用,發揮青少年的生力軍作用,發揮非遺保護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最後,我再強調一下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問題。今年,中央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全域作出的重大決策。組建文化和旅遊部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和旅遊密不可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和旅遊合體既強強聯合,又相輔相成,文化和旅遊部的成立將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非遺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很多人正是因為文化的多樣與差異,因為著迷於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有了旅遊的需求。很多旅遊產品實際都是文化旅遊,深度游都是文化遊。我們講風景名勝,風景不一定是名勝,有了文化才是名勝。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就是與文化結合的魅力。旅遊的發展也為非遺的傳播拓寬了管道、插上了“翅膀”。我們要深入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方向和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對非遺資源的挖掘闡發,通過提高傳承實踐水準,為旅遊業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要充分發揮旅遊業的獨特優勢,為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振興注入新的更大的內生動力。
各位代表、同志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非遺保護工作也進入了新階段。新時代要有新擔當、新作為、新氣象。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