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體驗-味覺中國【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

新時代.新體驗-味覺中國【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

新時代.新體驗-味覺中國【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

中華美食多樣性舉世文明,不只有八大菜系各執一方,其中又有更複雜的十二菜系、眾多難以分類的地區菜系,滿漢全席向世人展現中華美食文化。「美食當前百憂解」,食物就是有一種魔力,能夠療愈人心。中國特色美食品類多,使人深流連忘返。

黑龍江省,簡稱「黑」,省會哈爾濱市,地處中國東北部,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是中國最北端及最東端的省級行政區。黑龍江省物產豐富,烹調原料門類齊全。人們稱它「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群,東有果園,一年四季食不愁。」習慣上多食雜糧,副食品種多,喜食魚蝦和野味,口味以鹹鮮為主。食法多蘸、拌,喜食漬酸菜和火鍋,菜碼大,分量足。

小雞燉蘑菇

是一道東北家常燉菜,以雞肉、幹蘑菇和粉條為主要食材,主要烹飪工藝是燉。在東北燉菜排行榜中,始終高居榜首的就是小雞燉蘑菇。早年瀋陽,小雞燉蘑菇可是年三十兒的主菜,也是招待來賓的招牌菜。曾有句老話說:「姑爺進門,小雞斷魂。」就是說新姑爺陪媳婦回娘家,老丈人家一定做小雞燉蘑菇。

在一般人眼中,清代皇宮的飲食可能極其奢華,但根據清宮檔案記載,皇帝吃的菜也多是普通用料,外表無華的燉菜是皇帝的主要飲食。其中,小雞燉蘑菇,也是皇帝愛吃的一道禦膳。翻翻清朝禦膳檔案,乾隆、光緒、宣統,還有慈禧的禦膳單子上都有「口蘑肥雞」這道菜,它就是小雞燉蘑菇。

東北地區的冬天蔬菜供應不多,於是農家人採摘野生榛蘑用來炆雞,加上吸汁的粉條,濃濃的醬汁味道最好下飯,找不到榛蘑也可以用其它菇菌代替。曾經在漠河吃過一次地道的小雞燉蘑菇,散養的土雞加野生的菌子,沒有繁複的調料,雞肉燉至軟爛脫骨,蘑菇吸收了飽滿的湯汁。此等美味咽下肚,寒冷都擋在門外啦。

鍋包肉

又稱鍋爆肉,光緒年間始發明。成菜後,色澤金黃,口味酸甜。鍋包肉用豬裡脊肉和澱粉,經兩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出鍋時汁並著以香菜點綴。外觀紅白相間,肉質外焦裡嫩,微酸微甜。

鄭興文於1907年到哈爾濱濱江道衙門當上官廚,給道台杜學瀛料理膳食。外國人喜歡吃甜酸口味,鄭興文就把原來鹹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這一改使哈爾濱成為鍋包肉的起源地。

雖說這道菜製作方法不難,但真正能做到「色澤金黃,外酥裡嫩,酸甜可口」的,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地三鮮

是一道東北傳統名菜,地三鮮製作材料是三種地裡時令新鮮的食材:茄子、土豆和青椒。它不僅在於鮮濃的味道、天然綠色的食材,更勝於它涵蓋多種食材的營養,讓三味非常普通的食材做成鮮爽無比的佳餚。其實在古代民間流傳叫做「嘗三鮮」並不是現在我們經常吃的地三鮮,它指的「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最後演變成了這道東北名菜地三鮮。

古代民間到立夏的時候就有「嘗三鮮」之說。立夏之日,古時天子率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舉行迎夏之禮,並著朱衣,以符夏為赤帝之意,同時以生肉、鮮果、五穀與茗茶祭祀古帝。此習俗流衍至民間,便有立夏嘗新之舉,後來慢慢發展成立夏嘗三鮮的習俗。

三樣時鮮雖然樸素地道,但想要做到口感上軟硬剛好、嫩而不油,卻考驗手頭的功夫。所以各類「去油版」地三鮮頻出,但是不過油的地三鮮註定是沒有靈魂的。茄子、土豆和青椒來搭配,不僅在於鮮濃的味道、天然綠色的食材,更勝於它涵蓋多種食材的營養,讓三味非常普通的蔬菜做成鮮爽無比的佳餚,每次吃都會愛不釋口,每次去小店吃飯都必點此菜,即經濟又好吃鮮濃的味道。

得莫利燉魚

是東北特色菜,得莫利燉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得莫利」一詞是俄羅斯語的音譯,是黑龍江省方正縣伊漢通鄉的得莫利村。由於這個村北靠松花江,這裡的村民主要靠打魚來維持生計,得莫利燉魚是村裡的特色菜肴。得莫利燉魚有幾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一是鮮魚。魚大多用鯉魚或草根(草魚),燉魚必不可少的輔料是鹵水豆腐和粉條。

在20世紀80年代初,村裡的一對老夫婦在路邊上開了間小飯店,招待路上歇腳吃飯的過路人。他們把當地的活鯉魚(也可以用草魚、鯽魚、嘎牙子)和豆腐、寬粉條子燉在一起,味道鮮美,又不失東北菜的豪放,吃的人是越來越多,結果生意越做越火。後來這道菜的做法不脛而走,名氣也越來越大。

得莫利燉魚的所用都是新鮮的活魚,那樣才可以充分享受到魚肉的鮮嫩和美味。如今的得莫利已經成為一個旅遊勝地,甚至有許多外地的朋友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特意品嘗真正的得莫利燉魚是什麼味道。據傳得莫利燉魚的秘密武器是貓把,加了貓把的燉魚味道特別。莫利最大的功效就兩個字:解饞!

黏豆包

又稱豆包,是東北特色食品。在東北地區,豆包是人們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豆包一般是在冬季開始的時候製作,然後放入戶外的缸中保存過冬。一切工藝源自于天然,屬傳統天然食品的典範。「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是家鄉人認為不該輕視什麼時,常說的一句話,可見豆包在東北人,尤其是黑龍江人心目中是很有份量的。

豆包是東北人春節期間喜歡吃的一種粘食,起源於山西長治的「黃蒸」,是山西移民帶入東北地區的,優點是飽腹感強,易於抵禦東北的寒冷天氣,於是在東北流行開來成為了東北粘豆包,用黃米麵和小豆餡自製而成。在家鄉,豆包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小麥麵粉(白麵)做皮子的,一種是用米麵做皮子的。

豆包這活兒,看似簡單,其實想包得好看又不漏餡兒也不易,別看米面熟了粘糯得很,生時卻極鬆散不易聚攏,一不小心就包壞了包醜了。過去是因為緊缺而被珍視,如今則是因為求精而被追捧,從一個豆包的前世今生,讓我們感受到了時代的不斷進步和人民生活水準的一再提高。

江西,簡稱「贛」,因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因贛江而得簡稱,省會為南昌市。贛菜又稱江西菜,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深度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合之道。贛菜不斷與天時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養生理念等融合,形成了「鮮辣香醇、味和天下」的特色。江西人民偏愛辣味,江西的美食大多色重油濃,口味獨特。

廬山雲霧茶

廬山雲霧茶是漢族傳統名茶,是中國名茶系列之一,屬於綠茶中的一種。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後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始于漢朝,宋代列為「貢茶」。因產自中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而得名。茶芽肥綠潤多毫,條索緊湊秀麗,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

作為歷史名茶,和其他茶類相比,有著「味醇、色秀、香馨、液清」的品質特點。廬山雲霧茶手工製作工序要求非常嚴格,主要分採摘、殺青、抖散、揉撚、初幹、搓條、提毫、再幹8個過程。廬山雲霧茶富含氨基酸、維生素、芬芳類等營養因素,味道濃烈清香,怡神解暑,常飲能助消化、殺菌消炎、排毒減肥等,屬於自然的康健養生茶飲。

廬山雲霧茶的茶芽肥壯,顏色綠中帶潤,幹茶條索緊細重實,飽滿秀麗、青翠多毫,沖泡後聞起來有一種很不錯的香氣,同時也很鮮爽,味道也是特別的甘甜的。廬山雲霧茶泡出來的湯色清澈明亮,同時廬山雲霧茶的葉底嫩綠勻齊,很值得飲用!

瓦罐湯

瓦罐湯,又稱砂缽湯、瓦罐煨湯,是流行於南昌市地區的一種風味菜餚,贛菜著名菜品。相傳北宋嘉佑年間一洪州才子約友人郊遊,臨走時,僕人將剩餘雞魚肉及佐料放入瓦罐,加滿清泉,蓋壓封嚴,塞進未熄的灰爐中用土封存,僅留一孔通氣。此後,眾人外出遊玩均如法炮製,後被一掌櫃得悉,引至飯莊,瓦罐煨湯自此揚名民間,成為贛菜一絕。

正宗的江西煨湯是以土質陶器做瓦罐,這樣的陶罐有良好的保溫性和透氣性,而且在煨的過程中能夠保持受熱的均勻。瓦罐通常要用錫紙封口,再用蓋子蓋住,密封好了食材的原味才不會流失,也不會因為時間長而煨乾了。

大瓦缸底部用木炭烧火加热,放置于缸中的瓦罐却不是用明火,而是通过大瓦缸传递进来的热气煨蒸,久煨不沸,这种烹饪方式让食材的鲜味和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地溶解于汤中,汤汁于是变得醇香浓郁。瓦罐湯的營養價值在於其內裝的是哪種食材來決定,但由於是瓦罐加上大火,煨出來湯汁原汁原味所以有着補充營養、強體補虛、益智提神的作用。

蓮花血鴨

屬贛菜系萍鄉菜一支,是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的一道特色名菜,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蓮花血鴨因具有「色美味香、鮮嫩可口」的特點而被列入「十大贛菜」之一。在江西萍鄉蓮花縣,有道遠近聞名的佳餚—蓮花血鴨,幾乎每個酒家、飯店都要供應這道名菜,民諺曰:「途經蓮花不嘗鴨,簡直讓人笑掉牙」。

這道菜選用本縣土生土長的鴨子,加上當地的上等茶油、米酒、紅辣椒,經過本地廚師精心烹調,色美味香,鮮嫩可口。年長日久,「蓮花血鴨」在該縣已變成了一種飲食文化;不管城鎮還是鄉村,人們時不時殺只鴨打牙祭,城鄉所有的餐館,主打菜必定是「蓮花血鴨」。

蓮花血鴨的色是辣椒的鮮紅和鴨血的暗紅混合後形成;香是鴨肉、鴨血、米酒、辣椒、蒜頭經爐火作用互相滲透後的獨特香味;味中有辣椒和蒜頭的辣,有米酒滲入鮮嫩鴨肉後的甘醇。面對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血鴨,誰能忍住不舉筷?

四星望月

是贛州市興國縣的一道傳統菜餚,菜名為毛澤東所起,屬贛菜系贛南客家菜一支,為贛南客家菜「十大名菜」之一,俗稱「興國粉籠牀」、「米粉鱼」。這道客家風味菜不僅載入了中國名菜譜,還走上了中南海的國宴席。這其實就屬於粉蒸系列,而除此之外,此系列還有很多,如米粉雞翅、米粉蒸田雞、米粉蒸牛肉、米粉蒸鴨、米粉蒸生蠔等等。

四星望月通選鮮魚肉切成薄片,粉幹先入鍋蒸熟,再鋪上魚片,蓋好蒸透,澆上稀滷汁;成菜後,色澤金黃,清香濃郁,魚片嫩滑,粉幹柔糯,鹹鮮香辣,無腥味,冬食最宜,且能發汗祛寒。正如當地朋友說到:「吃過的都知道味道絕絕子,除非它不正宗。」

郭沫若品嘗「四星望月」時,稱讚該菜為「天下第一菜」。毛主席在廬山的那段時間,還特地請興國的陳廚師專程上廬山做這道菜,甚至每次回江西,都要點這道「四星望月」。

九江茶餅

又名廬山茶餅,起源于唐代潯陽樓江邊一帶。繁榮於明清時期。九江、星子皆盛產,亦為貢品。九江茶餅起源于唐代,是「中國十大傳統名餅」、「江西四大糕點之一」,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研製而成。」其色澤金黃,具有小而精,素以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的特點。

九江茶餅是九江傳統的節日地方特色糕點,主要分佈在九江市的潯陽區、濂溪區、瑞昌、星子、德安、湖口、彭澤、都昌等地域。九江茶餅取山中茶油、桂花為主料,拌以芝麻、飴糖、綿白糖等做餡,經繁複工序精製成脆、香、酥的茶食細點,早在明清時期就流行於江南一帶。

九江茶餅是要配茶吃的,如沏的廬山雲霧,當然要配「雲霧」餡的茶餅,小姑娘們喜歡喝茉莉花茶,那就可以吃「茉莉花」味道的茶餅。由於散發著茶油的清香,丹桂的芳香及純鹼、蘇打的奇香,故被人們稱為「四香合一」的茶食精點。其營養豐富,易消化,老少皆宜,久食易色,成為受歡迎的件手禮之一。

河南省,簡稱「豫」,省會鄭州,河南菜又名豫菜。豫菜的烹調方法,共有50餘種:扒、燒、炸、熘、爆、炒、熗別有特色,葱椒熗和凹,獨樹一幟。河南美食歷史悠久口味獨特,河南特色美食雖種類多樣。河南特色小吃一直是來河南旅遊中那抹回不去的記憶,河南的小吃雖然不貴,但是卻有着回味無窮的能量,來河南一定要來品嚐這些美食哦。

牡丹燕菜

原名洛陽燕菜,或稱假燕菜,為洛陽水席之頭菜,製作十分精細。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食此菜,見洛陽燕菜被洛陽名廚王鬍子以雞蛋蒸制牡丹花點綴其上,遂戲言道「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生花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歷代廚師的辛勤研製創新,「假燕菜」日臻完善,因它起源於洛陽,故俗稱洛陽燕菜。

以白蘿蔔切細絲、浸泡、控幹、拌上好之綠豆粉芡上籠稍蒸後,入涼水中撒散,碼上鹽味,再蒸成頗似燕窩之絲。此時配以蟹柳、海參、火腿、筍絲等物再次上籠蒸透,然後以清東加鹽、味精、胡椒粉、香油澆入即成。其味醇、質爽、十分利口。

牡丹燕菜是洛陽水席中最為著名的一道菜,它的獨特之處是把普普通通的白蘿蔔,經過多層工序精心烹製,做出燕窩的味道來。其特點是造型美觀、湯鮮味美、酸辣香鬱、爽滑適口、文化內涵豐富。要說牡丹燕菜在水席中的地位以及水席在洛陽的地位,有民間傳言:「要是到洛陽不品嘗洛陽水席就不算真正來過洛陽,要是水席沒吃到牡丹燕菜就不算吃過水席!」

 杏仁茶

又稱杏仁酪或杏酪,最初是由宮廷傳入民間的一種特色傳統茶飲。它選用精製杏仁粉為主料,用龍鳳銅製大壺燒製的沸水衝制,配以杏仁,花生,芝麻,玫瑰,桂花,葡萄乾,枸杞子,櫻桃,白糖等十餘種佐料。色澤豔麗,香味純正,是滋補益壽的佳品。

清初朱彝尊《食憲鴻秘》「杏酪」:「京師甜杏仁用熱水泡,加爐灰一撮,入水,侯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淨,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帶水磨碎。用絹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調、煮熟,如白糖霜熱啖。或量加個乳亦可。」清末薛寶辰《素食説略》也有類似的描寫:「糯米浸軟,掏極碎,加入去皮苦杏仁若干,同掏細,去渣煮熟,加糖食。」

河南開封夜市的小吃,放半小碗的杏仁粉,灑上杏仁片、核桃碎粒、花生碎粒、葡萄乾碎粒等等七八樣乾果碎粒,最後放點玫瑰露,然後用熱開水沖拌成半透明的糊狀,吃來清香滿口、甜而不膩,口感層次分明、變化萬千。吃完又鹹又辣的串烤之後,來碗杏仁茶,去瘀解膩、口頰留香,真是傳統甜點中的主角。

道口燒雞

河南省安陽市的特色傳統名菜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雞。該菜品由安陽市滑縣道口鎮「義興張」世家燒雞店所制,是著名的特產,在全國各式吃雞文化大賞中,有一種雞脫穎而出,與北京烤鴨、金華火腿齊名享有「中華第一雞」之美譽,那就是道口燒雞。

人們喜愛道口燒雞,是因為它香味濃郁、酥香軟爛、鹹淡適口、熟爛離骨、肥而不膩。且新鮮出鍋的燒雞形如元寶,色澤金黃尤為喜人。這些特點説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將炸好的雞放在鍋裏,兑上老湯,配好佐料,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煮。燒雞的造型更是獨具匠心,雞體開剖後,用一段高粱稈把雞撐開,形成兩頭尖尖的半圓形,別緻美觀。

燒雞還用油紙包裹著,撕扯著吃,油亮,濃香,拆骨,不一會兒小嘴小手沾滿油光,或許是吃雞最快樂的瞬間,食用不需要刀切,用手一抖,骨肉即自行分離,無論涼熱、食之均余香滿口。道口燒雞以鮮香嫩而著稱,老幼皆宜,此之為「熟爛之絕」,八味名貴香料輔以迴圈鹵汁煮制,涼熟食之,均香而不膩。

鐵鍋蛋

是河南省鄭州市、開封市等地的一道特色名菜,屬於豫菜。其味道鮮美,色澤紅黃,油潤明亮,鮮嫩軟香,回味無窮。用特製的鐵鍋蓋放火上燒紅,那只鍋蓋能鎖住水分,能讓雞蛋在熟透的同時不變乾,能讓雞蛋吃起來足夠暄軟和滑嫩,炒雞蛋容易變涼,而鐵鍋蛋因為有外面那層厚厚的鐵鍋包圍著,哪怕吃到最後一口,鍋氣也是足的。

雞蛋打入碗內,攪勻,放入火腿丁、荸薺丁、蝦子和海米、味精、料酒、鹽水,鐵鍋放在小火上,將大油注入蛋漿中,並用勺慢慢攪動,防止蛋漿抓鍋。待蛋漿八成熟時,用火鈎掛住燒紅的鐵鍋蓋蓋在鐵鍋上,利用蓋子保持高温,將蛋漿烤凝結,暄起使蛋漿糨皮發亮,呈紅黃色。

看著漂亮,小小的厚底鐵鍋,裡面是大半鍋色澤金黃的雞蛋,雞蛋裡裹著潔白如玉的蝦仁;口感暄軟,入口像廣東蒸蛋一樣滑嫩,但又比廣東蒸蛋有咬頭,用勺子一劃就開,用筷子夾起卻不散開;味道濃鮮而不膩,閉眼品味兒,層次豐富,仿佛初綻的迎春花瓣上落了最後一場雪,又仿佛一位清秀的姑娘化了淡妝。

鯉魚焙麵

是開封的傳統名菜, 由「黃河醋溜鯉魚」和「焙麵」合而為一搭配,全稱是糖醋軟溜鯉魚焙面,「糖醋熘魚」歷史悠久,它是以鯉魚尤以黃河鯉魚為上品原料,以過初步加工後,用坡刀把魚的兩面解成瓦壟花紋,入熱油鍋炸透,然後以適量白糖、香醋、薑末、料酒、食鹽等調料,兌入開水,勾加流水芡,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炸魚,潑上芡汁即成。

原本是兩道菜,一道是糖醋溜魚,是用黃河鯉魚做成的;另一道是油炸拉麵,用龍鬚麵做成。糖醋溜魚做好後,再將炸好的拉麵蓋上去。拉麵細如髮絲,均勻地覆蓋在黃河鯉魚上。連慈禧太后嘗過也稱讚。細如髮絲的拉麵由炸過後入口酥脆,遇水即化,和糖醋澆頭相得益彰,在鯉魚鮮美之外,又多了層品嘗樂趣。

鯉魚焙麵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焙面細如髮絲,蓬鬆酥脆,鯉魚焙麵和灌湯包並稱開封雙絕,也是河南十大名菜之首。開封人說這道菜必須「先食龍肉,再品龍鬚」,鯉魚要選用鮮活的,龍鬚麵越細越好,做好鯉魚焙面的關鍵在於拉麵,一團面要在兩三個小時中拉成頭髮絲細的上千條;龍鬚麵是乾麵,炸制龍鬚麵的時間要短,以免炸糊。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市,安徽省飲食名目繁多,主要有徽州菜、廬州菜、沿江菜、沿淮菜等,徽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徽州菜起源於歙縣,績溪的徽幫廚師將它發揚光大。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於世。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沿江菜盛行於蕪湖、安慶及巢湖地區,它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

黄山毛峰

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產于安徽省黃山(徽州)一帶,所以又稱徽茶。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大茶莊所創制。每年清明穀雨,選摘良種茶樹「黃山種」、「黃山大葉種」等的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

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黃山毛峰等級極為講究。特級的黃山毛峰,以一芽一葉、二葉初展的新梢的鮮葉製成品質優良,白毫顯,分量重。一至三級黃山毛峰的鮮葉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和一芽二、三葉初展。

黃山毛峰的品飲,沖泡時水溫也以80度左右為宜,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續水沖泡2至3次。將黃山毛峯放入杯中後,先倒入少量開水,以浸沒茶葉為度,加蓋3分鐘左右,再加入開水七八成滿便可趁熱飲用。

太和板面

也稱為安徽板面、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一種特色小吃;該菜品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通常用麵粉加食鹽、水攪拌,和成麵團並揉搓,製成小面棒,塗上香油碼好。製作時,邊摔邊拉,板面由此而得名;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放上青菜,澆上湯料;白的麵條,綠的菜葉,紅的湯料,使人食欲大增。

其湯料一般以牛羊肉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種作料炒制而成。精選肥瘦適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將幹紅辣椒入油中炸至焦黃,色味被收入油中時,撈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備用;將切好之肉丁入油,反復煸炒,至肉塊定形後,將拍過的辣椒及精鹽等調味品適時放入,以文火煎掉肉中水分,待肉丁著色均勻呈棗紅色時,離火降溫。

北方人喜歡說軟硬,硬一些的就勁道、有嚼頭,板面的面對面粉要求很高,加工也要求很高,裡面添加了一些原料讓板面特別結實勁道,顏色暗黃色,裡面加了鹽和堿的緣故。板面神奇的地方,下面鹵湯並不辣,辣味全部在上面的油和辣椒裡。

臭鳜鱼

是以鱖魚、生薑、紅辣椒為原料製作的一道菜品,屬徽州菜。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長江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為防止鮮魚變質,魚販裝桶時碼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魚到徽州,鰓仍是紅的,鱗不脫,質不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異味。洗淨後以熱油稍煎,細火烹調,異味全消,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

聞起來臭,吃起來覺其很香很嫩。臭鱖魚菜品鱖魚形態完整,呈鮮紅色,散發出純正、特殊的醃鮮香味,肉質細膩,口感滑嫩,醇香入味。自帶「體味」的臭鱖魚肉多刺少,魚片醇滑爽口、肉質細嫩,加上味道豐富的芡汁,非常適合下飯。不過始終臭鱖魚屬於重口味的菜,味型和榴槤還有臭豆腐差不多,評論兩極化,並非人人都喜歡和敢於嘗試。

每當逢年過節,安徽人家家戶戶都會煮上一道臭鱖魚。先在鍋中倒入鹹豬油,待油溫慢慢升高,就把醃好的臭鱖魚塊下鍋,用文火煎至兩面金黃,然後撈出。順勢在同一鍋內放入薑片、蔥段、蒜末爆香,再次下鱖魚塊,以及倒入高湯、少許白糖、醬油,燜煮10分鐘左右,接着轉大火,待湯汁收汁,就可撒上青紅椒圈和紅油,就算完成,過程非常簡單。

蝦子面

是安徽省蕪湖市的一道傳統小吃,屬於徽菜系,是採用長江大蝦的籽,配以多種佐料,製成膏湯,再加手工揉制的小刀面,煮制而成。特點:面有韌性,味極鮮美,營養價值高,面有韌性,味極鮮美,營養價值高,據介紹,一碗地道的蝦籽面,只能選用長江流域的青蝦籽作為材料。

而麵湯是純骨頭熬制,麵條要用品質上乘的優質麵粉壓制三次,就連撒在面上的蔥花,也必須要用細小的香蔥末,絕對不能用大蔥,蒜或金蔥代替。小刀面,先把面摻水和好,然後醒面,醒好後用刀切成細細的一條條,再用手工拉成更細的長長的麵條,就基本上算完成了。

在盛夏的江城,不論是當地的居民還是遠方慕名而來的食客,品嘗過一碗地道的蝦子面後,無一不拍手稱讚。當地老人回憶:在曾今的蕪湖,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蝦子面是一件奢侈的事,常常有人在生病或生日的時候感歎道:「要是能吃上一碗蝦子面就好了」。簡單一句話足以看出,蝦子面在蕪湖人心中的地位。

徽州毛豆腐

也叫黴豆腐,徽州地區傳統名菜,是一種表面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的黴製品。主要做法是將豆腐切成塊狀,進行發酵的過程,使之長出寸許白毛,然後用油煎成兩面略焦,再紅燒。在徽州旅遊,很多景點都能看到徽州毛豆腐的身影。比如屯溪老街之上。所以作為大眾小吃,購買起來十分方便。若想親手烹飪,菜場之內均可以毫不費力找到。

毛豆腐根據絨毛的長短、顏色可分為虎皮毛、鼠毛、兔毛、棉花毛等四種。傳統的烹飪方法是將毛豆腐放入平底鍋煎至兩面發黃,再加入調味品燒燴,香氣溢出後塗上一層辣醬。常見的有紅燒毛豆腐、油炸毛豆腐、火焙毛豆腐、清蒸毛豆腐等。

在燒的過程中,經過翻轉、塗抹醬料,鐵板上的豆腐已看不見有毛,但它們和烤得微焦的表皮成為一體。咬下去是醬的咸香和辣味,豆腐的質感如布包豆腐,較結實,焦脆的表皮塗上醬料後略帶煙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