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不一樣的“白菜” 揚州助力非遺“活起來”

(文化中國行)不一樣的“白菜” 揚州助力非遺“活起來”

(文化中國行)不一樣的“白菜” 揚州助力非遺“活起來”

2024-04-22   來源:新華網

  中新網揚州4月22日電 (國璿 張蔚然)根須剔透、精美靈動,22日,記者走進江蘇省揚州市東關歷史文化街區,江蘇省揚州玉雕非遺傳承人時慶梅正在雕琢玉佩,旁邊展示了一座小巧玲瓏的白菜玉雕。

“雕琢複雕琢,片玉萬黃金”。白菜是時慶梅的得意之作,她於2004年製作的翡翠《螳螂白菜》被選為上海世博會江蘇館的鎮館之寶。從初中參觀玉器廠時第一次接觸玉雕,到將揚州傳統技藝帶到世界最高展臺,從業三十餘年來,時慶梅堅守在一平方米左右的工作臺,在“滋滋”的琢玉聲中化玉石為造型各異的藝術品。

“我現在做的白菜(玉雕)和剛開始學時的風格有所不同。技藝的傳承不能一成不變,要在技法、設計等各方面推陳出新。”時慶梅告訴記者,工藝品創作注重“因材施藝”,比如,她在雕刻每一件以“白菜”為主題的作品時,都會根據不同材料的形狀、色彩、紋理等進行針對性設計,將自然美和藝術性相結合,讓每顆玉白菜都擁有獨特的“靈魂”。

“玉雕技藝傳承下去,一定要有人才。”坐“冷板凳”之外,時慶梅毫無保留地向徒弟分享琢玉經驗,並積極向大眾傳播玉雕文化,推動更多人瞭解和延續這門傳統技藝。

圖為時慶梅在揚州東關歷史文化街區展示技藝,與人交流。張蔚然 攝

和時慶梅一樣,揚州繩結技藝非遺傳承人丁家菲除了守在位於仁豐裡歷史文化街區的小店,還定期到大中小學教學生編織手繩,把根根絲線濃縮的揚州文化傳播給年輕一代。“手工製作講究‘心要靜、氣要順’,傳承老技藝也是在傳遞古人的匠心和智慧。”

圖為古琴教師高廷鑫在揚州仁豐裡歷史文化街區的永樂琴坊彈奏古琴。國璿 攝

在仁豐裡的永樂琴坊,一曲清幽淡遠的《梅花三弄》吸引許多遊人駐足。演奏者高廷鑫的本科專業是電腦,非遺文化的魅力也讓這個理工男跨界成為永樂琴坊的古琴老師。偶然聽到揚州廣陵派古琴藝術的第十二代傳承人劉揚的演奏後,他被悠揚清遠的琴聲打動,從而拜師學藝,將愛好變為職業。

“很多外地遊客前來體驗彈琴,我平時也會教學,從小孩到老人,各個年齡段對古琴感興趣的人都越來越多。”高廷鑫拿起傳承古琴技藝的接力棒,讓琴韻飄向更遠的地方、更廣的人群。

圖為揚州東關歷史文化街區冬榮園內的非遺表演。張蔚然 攝

雕版印刷、剪紙、漆器、揚州評話……漫步揚州的歷史文化街區,非遺元素隨處可見。記者採訪獲悉,揚州市近年來打造非遺小劇場,吸引非遺專案入駐街區,通過非遺展覽展示、教學和生產性保護等形式,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打造一張張古色古香、底蘊深厚的城市文化名片”。(完)

【編輯:張子怡】